(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于海) 金融组织体系一般主要是指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的组织,及由一 定的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类组织机构的地位、职能、相对规 模和相对关系。金融组织体系的配置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和 经济发展水平,它是一国整个金融体制的基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雷蒙德·W· 戈德史密斯曾将金融机构组织状况(包括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和金融机构中 各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概定为一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外有关研 究文献也都无一例外地将金融组织体系作为金融体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金融组 织体系从根本上规定着金融体制中诸多参与者或组成部分的地位、职能、相互关 系、活动原则和行为方式,从而规定着整个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性质。金融组 织机构数量多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充满活力,决定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 一、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特点与现存缺陷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得到较大发展。目前,中 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已经确立,另外,有工、农、中、建4家国 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9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12家保险公司 ,332家金融信托投资公司,98家证券公司、65家财务公司,16家金融 租赁公司,城市合作银行目前正在积极组建,5万家农村信用社。此外,外国金 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了142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和469家代表处。 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与发展中形成如下几个特点: (一)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增加较快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强化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进一步发 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按照机构设置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的 需要,批准建立了大量金融机构。从业务活动范围来看,既有中央银行,又有政 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所有制形式看,既有国有金融机 构,又有股份制、合作金融组织及外资金融机构。从区域性看,有全国性的金融 机构,又有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从融资形式看,既有间接融资机构,还有直接融 资机构。保险组织体系也不断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要求的各类金融机构。 (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加强 金融管理从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 中央银行逐步改革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 控能力,从以贷款限额为主过渡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推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运用再贴现、准备金、利率等各项 工具。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三)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断改善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垄断经营和政企合一的管 理制度,权、责、利脱节。1979年以后,各金融机构逐步实行独立核算、自 主经营,逐步向企业化经营方向迈进。目前,我国原有的四大专业银行中国工商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行转变经营机制,按国际上规 范的商业银行标准要求,在内部管理上,实行各种岗位责任制、目标经营制,调 动分支行和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运营效率。 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存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从所有制情况看,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在金融组织体系上,我国打破了国家银行“一统天下”的格 局,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得以建立。但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所有制结构仍然 比较单一,公有制金融结构在全部体系中占绝对地位,非公有制金融机构如股份 制、私营、外资(合资)机构,数量相对来说还是少的,规模也小。 (二)中国人民银行与真正中央银行的标准还有差距。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的调控手段还不完善,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缺乏有 效的监管。还有,中央银行分支行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由于在省、市、县三级 均设有人民银行,所以总行的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往往被层层弱化、甚至被层层转 化。同时,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割裂了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机联系,阻 滞了资金横向流动,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封锁,不利于完善和建立统一的市 (三)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在机构、人员、资产等方面在金融市场 上占绝对垄断地位;另一方面经营困难,信贷资产质量差。 1991年——1995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年均增长速度为20%, 然而,其利润率却年年下降,银行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不规范问题较为突出。 非银行金融机构最主要问题是信用盲目扩张,而且速度、规模发展较快、较 大。由于其资金来源占全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35%左右,资金运用占全部金 融机构的资金运用的34.8%,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17.2 %,资产运用主要是委托投资,长短期投资和同业往来,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