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E29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2)02-0058-18 战备是指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军事突发事件而在平时进行的准备和戒备①。积极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是新中国领导人的一贯思想。以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为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和战备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始终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这一时期的国防和战备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以战备为中心,为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而进行的战备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全方位的、积极的和平外交,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国防和战备建设随之完全转入了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危及中国主权、威胁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和破坏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种种因素,在国防建设中夯实军事斗争准备,切实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是有备无患的需要,也是对和平努力的重要补充。新世纪的战备工作,不仅需要前瞻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的发展趋势,也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国防和战备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战备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筹划新世纪国防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宝贵财富。为此,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战备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一、历史回顾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变、对战争与和平判断的调整以及中国国内政局的影响,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新中国战备特殊而复杂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的战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进行的战备、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为防敌突袭而进行的战备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战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进行的战备(1949-1956)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际上美苏对峙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存在的现实,根据当时国内情况以及对国家安全环境和敌情的判断,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一致的考虑,新中国领导人果断做出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略以及与苏结盟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时期,新中国充分利用与苏结盟提供的有利条件,恢复经济,部署国防力量,开始新中国的国防和战备建设,迅速巩固了新生政权。 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形势的认识与判断 (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在全球蔓延,人们担心美苏战争不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对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不同的论点,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此,美、英、法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②。这一论断很快便为随之发生的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妥协所证实。柏林危机的烟消云散,说明美、苏双方都没有做好不惜一战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领导人进一步坚定了关于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判断,指出,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够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③。这一观点,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任务的确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美国是新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新中国成立后,以冷战观点看待中国的美国政府最终选择了敌视中国的态度,加紧推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在政治上孤立中国,不仅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还阻挠其他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和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阻挠其他西方国家和中国做生意,企图把中国困死、饿死。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通过支持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南越保大集团、法国殖民主义者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从朝鲜半岛、台湾、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威胁中国安全,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与美国相反,苏联率先对新中国给予外交上的承认,在苏联的带动下,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承认了新中国。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又推动了一些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陆续与新中国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外交关系,美国孤立中国的“共同阵线”的图谋没能实现。这也使新中国领导人切实感到,“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④上述种种,使新中国不能不把美国看成最主要的敌人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2、新中国国防部署及调整 基于以上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国内百废待兴、国力薄弱的严峻形势,争取苏联援助,改善自身斗争条件,就成为新中国在自身防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又自然的选择。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苏同盟关系正式形成。该条约着眼于“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侵略”,矛头直指美国,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的性质。通过中苏结盟,新中国背靠苏联的态势得以形成,大大缓解了新中国巩固国防的压力,并据此制定了“东大西小”、“南重北轻”的军力部署态势。这一态势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才做出调整,将“南重北轻”转变为“北固南守”,而“东大西小”的军力部署直到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前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