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并宣布对美英两国开战。次日,美英两国对日本,德意两国对美国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遂扩大了起来。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继德意两国崩溃之后,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国的波茨坦(Patsdam)声明,表示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方告结束。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至太平洋战争开战,中国人民反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已经继续了4年半。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并未正式宣战。但是,1941年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继美、英之后,正式对日本宣战,同时也对德意两国宣战,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便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一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为一体。 对日宣战的次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自重庆致电美国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总统:中国愿贡献所有的能力与一切,与美国携手合作共同对抗侵略者。同时,在重庆召集美英诸国驻华大使及武官,共同商讨美国所提出的美、英、苏、中、荷5国联合对敌作战的计划,并立即令驻美代表宋子文向美政府建议:1.由中、美、英、荷4国速采取共同作战行动;2.由美国派员至重庆指挥一切;3.4国尽速成立军事同盟协定,并不许单独对敌媾和;4.欢迎苏联早日参加同盟。 12日,苏联元帅斯大林(Joseph Stalin)自莫斯科致电蒋介石说:苏联正负担抗德主要任务,不能立即对日宣战,但将来必参加对日作战。 美政府讨论了蒋介石的4条建议后,罗斯福总统于12月16日致电蒋介石,希望立即在重庆召开各国联合军事会议,共同商讨有效的军事行动,在东亚战区,击溃日军并驱除德、意势力。 为完成这一军事行动,美政府军事代表勃兰德(George H.Brett),英军事代表卫菲尔(Archibald P.Wavell)于12月21日同时飞抵重庆,23日与蒋介石夫妇、国民政府重要将领何应钦、徐永昌、商震等进行会谈。 会谈的主题是,如何制止日军侵犯缅甸,以保卫印度的安全。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当时英领殖民地,英国必须保卫。就中国来说,缅甸仰光至中国云南省昆明的滇缅公路,是当时海外运送军用物资至中国的唯一道路,如被日军占据,切断交通路线,中国的抗战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中英两国有共同保卫缅甸的必要。当时中国为顺应英代表卫菲尔的要求,拟派8万军队入缅甸,协助英军对日作战。与此同时,美代表勃兰德表示美方将派战斗机一大队,轰炸机一大队驻留缅甸,掩护中英联军。此外,如战区的划定,作战计划以及联合军总指挥部的设立等问题,乃期待美国华盛顿政府及早决定。故会谈后的第二天(24日),蒋介石致电美罗斯福总统建议在华盛顿创立中、美、英等国军事联合总机构,制定作战总计划,一致对抗日、德、意轴心国的侵略,争取最后胜利。恰巧这时,英首相邱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在美国与罗斯福会商欧亚战略。罗斯福将蒋的提案与邱吉尔检讨后,乃于12月31日回复蒋介石:1.美、英、中三国组织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2.在中国成立联合国中国战区,包括越南及泰国在内,并请蒋担任该区最高统帅;3.在南太平洋成立南太平洋战区,由美、英、荷、澳共同防守,任英军将领卫菲尔为该区联军总司令。以上各战区及参谋部应互相联系,密切合作,以毁灭敌人。 次日,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荷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共同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轴心国,决不单独与敌媾和。与此同时,蒋介石回复罗斯福,表示接受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职,并请罗斯福选派一名美国将领为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结果,美国决定史迪威(Joseph W.Stllwell)将军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并监督美国租借给中国的一切物资。 当时,由于中国军队已派往缅甸协助英军作战,而且,缅甸的保卫战与印度的防卫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中国战区联军统帅的蒋介石,为筹划中、英、美联军的作战,决定访印。 一、蒋介石访印的背景 1942年2月4日,蒋介石偕夫人及随员王宠惠、张道藩、董显光等十余人,在驻华英使卡尔(Sir Archibald clark Kerr)的陪同下,由重庆飞抵印度,途经缅甸的腊戍(Lashio),次日到达印度的加尔各答(Calcuta)。 赴印之前,1月28日,英使卡尔在重庆向蒋转达了英国政府对蒋一行的欢迎。①同时也转达了印度总督林里资哥(Lord Linlithgow)和缅甸总督史密斯(Dormon Smith)的欢迎之情。特别是印度总督,希望蒋介石能在访印结束后,向全印度人民发表谈话,以“促进印度对于共同抗敌之全面合作”,利于英国的作战。蒋介石原本计划访问甘地(M.K.Gandhi)、尼赫鲁(J.Nehtu),对此,印度总督表示“殊为困难,除非由甘、尼前往德里候晤,似属最妥办法”。② 从卡尔大使所说的这些意见来看: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度内部对印英两国“共国抗敌”的战争意见并不一致,态度消极;2.蒋介石拟至甘地、尼赫鲁的居地去访问,抬高了印度人的地位,无法得到英国人的支持。但在蒋介石看来,印、英同为对日本作战的国家,都是中国的盟友,并无差别或上下之分。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英印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印度为争取自由与民主,进行了长期的反英斗争。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把印度拖入战争,更加重了印度在物资与人力上的负担,使人民的生活更为贫苦,故印度国民大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领袖尼赫鲁于这年9月14日说:英国政府不承认自由与民主,甚至于会出卖这些思想。印度不能与这种政府结合在一起,也不能提供一切资源给这种否认自由民主的政府。③又说:只有自由的印度才可参加反对威胁自由与民主的战争。一个被帝国主义套上镣铐的印度,去参加攻打另一个烙了印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是很不合情理的。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