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8;K8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2)02-0036-08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大总统曹锟,随后又于11月5日,会同黄郛摄政内阁,修订《清室优待条件》,将清逊帝溥仪赶出紫禁城,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史籍所称的“首都革命”。学界对于北京政变较为关注,对溥仪出宫事件则重视不够,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事件过程的叙述,事件影响的讨论,事件起因的探讨,主要当事人的介绍等①。而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的关系,则未见专文研究。实际上国民党在整个溥仪出宫事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到应对溥仪出宫后的社会反响,从主持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到创建故宫博物院,皆全力投入,高度重视。可以说,溥仪出宫事件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参与驱逐溥仪出宫 1924年11月5日,国民军驱逐溥仪出宫,看似一次突然的军事行动,实则牵涉的深层政治问题由来已久,冯玉祥认为“在中华民国的领土内,甚至在中华民国的首都所在地,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废清皇帝的小朝廷,这不仅是中华民国的耻辱(稍明事理的人,此时无不以留着辫子为可耻。如今留着溥仪,即不啻为中华民国留了一条辫子,可耻孰甚?),且是中外野心家时刻企图利用的祸根。”②所以1917年7月平定张勋复辟后,冯玉祥即通电要求驱逐溥仪出宫和严惩复辟祸首:“一、取消清室优待条件,四百万两优待金立即停付;二、取消宣统名义,贬溥仪为平民;三、所有宫殿朝房及京内外清室公地园府,尽皆收归国有,以为公共之用;四、严惩此次叛逆诸凶,以遏奸邪之复萌。”③但当时冯玉祥人微言轻,主政的段祺瑞虽然反对张勋复辟,但不赞成处分清室。不过冯玉祥在平定张勋复辟后的政治主张,和当时南下护法的国民党倒是有不谋而合之处,毕竟冯玉祥早年参加过滦州起义,和一般的北洋军阀在对待清室问题上态度不同。 北京政变发生后不久,徐谦即通电主张“帝制之根株不除,则国基终有动摇之患,前清废帝,于复辟时已成民国之内乱犯,应即治以国法,永绝乱萌,惟我国人实式图之。”④徐谦是孙中山派往冯玉祥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与冯玉祥接触较多,交情颇深。当时报纸上有一种说法,认为驱逐溥仪出宫,是由国民党动议促成的:“此事之发动,实由老同盟会分子凌毅等之倡议,凌与孙岳相友善,此次来京参商一切,劝孙乘此机会,驱逐宣统出京,惟冯(冯玉祥)恐各方或有反响,表示暂缓,嗣徐季龙(徐谦)、张溥泉(张继)陆续来京,亦怂恿甚力,遂有修改优待之折衷办法,立迫溥仪出宫。”⑤美国驻华代办迈耶11月6日发给国务卿的电报,认为驱逐溥仪出宫是苏联人借助国民党干的:“这里的一些可靠人士确信,上述行动是由布尔什维克煽动并通过国民党干的。其目的是为了根除君主制的复辟和进一步煽起反帝和排外的情绪。”⑥ 冯玉祥在回忆录中表示驱逐溥仪出宫是他的夙愿,在行动前夕得到了摄政内阁的支持:“这次入京,便决心以全力贯彻之。在商得摄政内阁的同意后,便令鹿瑞伯(鹿钟麟)去执行。”⑦这里所说的摄政内阁,是指10月23日囚禁大总统曹锟后,颜惠庆内阁呈请辞职,由国民军公推黄郛任国务总理,组织的摄政新内阁。当时公布的摄政内阁成员名单中,奉系的内务总长王永江、农商总长王遁廼斌及海军总长杜锡珪均没有到任,10月31日随黄郛上任的只有3位阁员,即外交总长兼财政总长王正廷,陆军总长李书城,司法总长张耀曾,黄郛与王正廷、李书城、张耀曾均与国民党关系密切,随后几天出任教育总长的易培基则为国民党政要,时人亦认为“整个内阁无一人不是南方人。曹、吴倒了,成了南方人的天下了。”⑧黄郛是冯玉祥北京政变的重要策划人,政变发生后,当年的“盟弟”蒋介石曾致电黄郛:“自闻北京政变,各军改称国民军,不问而知为兄之主张,可知人分南北,而彼此精神贯注,始终如一也。”⑨孙中山在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咨政前的一次谈话中说:“这次北京事变,不是偶然的。没有发生事变以前的五、六个月,有几位同志从北京来了好多封信,催我先到天津等候,说不久他们便可在北京发起中央革命。筹划这回事变的人数很少,真是本党的同志不上十个。”⑩后来北京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黄郛摄政内阁作为临时过渡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20天,“所以摄阁成立以后,就只大刀阔斧的作了一件有革命意义的事,就是修改清室优待条件,驱逐溥仪出宫。”(11)冯玉祥决定驱逐溥仪出宫后,黄郛于11月4日召集摄政内阁会议,讨论通过了司法总长张耀曾起草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11月5日以国务院通电的形式予以公布:“今因大清皇帝欲贯彻五族共和之精神,不愿违反民国之各种制度,仍存于今日,特将清室优待条件修正如左:第一条,大清宣统帝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第二条,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第三条,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第四条,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第五条,清宫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12) 驱逐溥仪出宫,还有一位国民党要员,号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特别值得一提,他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国民军酝酿黄郛摄政内阁阁员时,最初提出的教育总长人选即是李石曾,李没有答应,找到顾孟余,顾亦不肯做,李石曾遂推荐了易培基。11月5日,进入紫禁城与清室交涉出宫事宜,除了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京师警察总监张璧,就是国民代表李石曾。据鹿钟麟回忆,11月4日晚,他受冯玉祥和黄郛的委托,在警卫司令部召集张璧和李石曾商量明天的行动,“李石曾说:‘事件重大,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立即行动,迟则生变。’我说:‘完全正确,不过还要注意到威而不猛。’接着我又说:‘此事可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迫使溥仪接受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即刻迁出故宫;第二步是进行清室善后事项。遵照内阁指示,第一步由我负责主持;第二步内定由李石曾先生主持。我建议李先生今夜先组织一批接收人员,准备随时调用,免得临时措手不及。’李先生说:‘尽一夜时间,做好妥善准备。’”(13)最后,他们决定5日上午在警卫司令部集合,9时开始行动,迫使溥仪当日迁出故宫,纵有任何困难,也决不让步。并决定溥仪出宫之后,李石曾组织的接收人员随即进宫,开始接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