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中国抗击日本战争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已撰写诸多文章书籍,我觉得还有些问题需要再评估再认识,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所谓偶然论 八一三战争爆发时,有的报上讲,这是偶发的事件,虹口事件是不幸事件,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侵占上海,是日本实现其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是预谋的。从九一八开始,未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接着又陷热河,成立冀东22县伪政府,制造华北特殊化,侵占丰台,发起卢沟桥战争,侵略的铁蹄从未停止过。它抄袭占领东北和平津的故伎,制造事件,作为借口,然后调集兵力。所谓虹口事件就是日军精心策划出来的,于1937年8月9日,派其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乘车强行冲入机场,且开枪击杀守军士兵时景哲。守军开枪还击,击毙这两个进犯的敌军,这是正义的自卫行为,怎能称为“不幸事件”?论者常以此作为八一三的导火线,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虹桥事件,也必然会发生其他事件。侵略成性的日军使用一切手段来发动战争,他们狂喊:“支那是日本的生命线”,“支那是我们获得黄金的泉源”。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不能讲虹桥事件是偶发的,是八一三上海抗战的导火线。 二、士气不振说不能成立 有的学者讲,“抗日战争初期,无论是正面还是敌后战场,尽管浴血奋战,都是败多胜少,从淞沪战役、徐州战役,到南京、武汉、广州战役,大都如此,可以说中国人士气不振”。①这篇文章前半部的论述是正确的,但以中国人士气不振来论断抗战初期诸战役,是不恰当的。 这里,仅就淞沪战役讲,战争进行了三个月,中国军队勇敢而坚强,以血肉之长城,抗拒日军之炮火,所有官兵,视死如归,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就赶上去,与日军展开街垒战与肉搏战,个个奋勇当先。从八一三至九月上旬,日本陆军开到上海的已达7万人,内有最精锐的久留米师团(即以前日军教导师,日本各师团中之机械化部队皆源于该师);海军方面,日本大小军舰集中70余艘,舰上正炮与边炮合计近700门;空军有新式轰炸、侦察、战斗等机200架以上,以如此庞大精锐之武力,为陆海空联合进攻,实行中央突破,欲速战速决。但在虹口、浏河登陆未成,战争扩展到吴淞、蕴藻浜及张华浜等地,每到一地都遭到中国军队的痛击。日军登陆面日渐延长,如川浜、柳林、月浦均成为日军伺机冲入之地。9月2-3日,中国军队实行了猛烈的反攻,不少经历那场战争的中外人士,记录了那场战争进行的实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现引一部分。 战争进行一个月时,美国记者铁尔特曼冒着战火到罗店、吴淞两地华军阵地考察,写出了感人的记述,其文讲:“卫守邻近上海长四十里罗店、吴淞区战线之华军,遭遇机械化武力极重大之集合,而利用之者,复为以悍战闻名之日军,然仍不屈不挠,应付裕如,其英武与纪律,诚值得受最高之赞誉者也。”“今日抵抗日军前进之师团,纵其炮火力量,远逊于敌,亦决不退却。”“罗店境之战事,异常激烈,致余不能进抵华军在前线,余曾在某地点被迫委弃所乘之汽车。匿于沟内半小时之久,维时日军以开火炮轰击,外加尾弹,并偶杂重炮弹数枚,刘行区外附近一带,颇遭摧残。旋余往视吴淞阵线,见巨数华军安伏战壕,状甚愉快,盖顷方击退猛攻之敌军也。”② 罗店战斗中中国军队所表现的自信、英勇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震撼中外的。胡愈之在《保卫大上海》的专论中是这样描述的: “吴淞、罗店、蕴藻浜、大场这几次战役战斗的猛烈,比之于欧战中马尔纳、松纳河诸役毫无逊色。可是就我军将士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来说,在欧战历史中都找不到先例。在欧战中无论哪一次著名的战役,双方的武器是对等的。在上海战争中,我们却以陆军,主要的是步兵队,来和敌人最精锐的陆空海三军搏击,鏖战两个半月的结果,敌军是进展了,但是进展所获得的阵地有多少呢?离开黄浦江北岸才不过十余公里而已。 虽然我们为了保卫一尺一寸的土地,往往牺牲数千数百的健儿,可是敌人也必须出同样的或者更大的代价,才能得到这一尺一寸的土地。”③ 中央社随军记者亲身目睹9月29-30日罗店西南东林寺敌我双方的肉搏战,具体地记录了实战的状况: “29日拂晓敌人出动了大量的兵力,向东林寺猛烈进犯,一方面是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一方面是敌我的数量众寡悬殊,我们的阵地,先后被敌人突破了,我们的守兵个个挂了彩,甚至一个个倒毙了。可是仅存的几十个战士,还留着最后的一滴血,最后的一颗子弹,死守着和敌人拼。”④ 那时中外人士写下了不少称赞华军的文章,是我们考察上海战争有力的证据。如早在9月15日上海字林西报就以社论的形式写道: “华军遏止日军前进之战事,其代价显然重大。华军在战斗中虽无炮队之辅助,而飞机在天空之视察力量,亦不充分,不足抵制日军之海军炮与水上飞机。但其部队与机关枪手鏖战至一月之久,其坚毅力亦大足令人钦佩矣。”⑤ 11月3日,战争已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一位曾参加过欧战的西方人士,到苏州河畔前线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华军的英勇和沉着应战,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华军“军士战斗之勇,为欧西各国士兵所无,罗别根路附近两岸拼命厮杀,日步兵恃坦克车及炮火掩护,屡次迫近,图在南岸得一立足点,并集坦克车多辆于北岸,以平射炮不断对中国工事轰击,以当时火力之猛,若使欧西军队当之,决难立足,但华军决不轻弃寸土,当猛轰之后,该地似不能复有生人存留,然当日军侵渡之际,仍遭机枪扫射数小时后即被迫退走,其坦克车初尚滞河畔,顾不及华军觅得准确炮程,立即还击,遂亦退却,双方损失彼此均惨重。”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