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如何建立起适合 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这是经济工作部门和经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 问题。现将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评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设定,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对其它焦 点问题展开讨论的前提和基础。对目标的看法统一了,对其它问题才可能达成共 识;如果对目标的看法不一致,对其它问题就更不可能达成共识。总览主要文献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因素的关系:宏观经济 运行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四个因素之间既有相辅 相成的关系,也有矛盾,如: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低一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 定性踞高一些,但增长速度和通胀率低了,又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从而 也影详观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快一些,失业率会降低,但往往通货膨 胀率又升高,这也是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正是因为客观上它们之间的关 系难以处理,经济学界的争论也就难免了。第一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目 标就在于如何权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速度是由可以承受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来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也取决于能否恰当地处理好这两个“率” 的关系。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通胀失业权衡论”。在这种观点中也还有分歧。 其中的一个分支是,主张通胀治理优先论,也就是说,在处理通胀率和失业率这 对矛盾时,应首先考虑通胀因素,因为通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影响面最大 ,影响程度也最重。另一个分支是,主张失业治理优先论,即首先治理失业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因为失业会直接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不仅 会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而通货膨胀对所有人的影响 都是均等的,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把宏观经济的稳 定性放在优先地位,或者说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的需要 来安排和权衡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一观点可以称之为“稳定 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宏观经济的稳定既有短期稳定更有长期稳定,长期稳定 要比短期稳定更为重要,如果单求宏观经济的短期稳定,把经济增长的速度压得 很低,那势必不利于长期稳定,从而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率是首要目标。持这种 观点的人还明确提出,通货膨胀两位数不要紧,增长速度两位数才过瘾。这种观 点可以称之为“速度论”。 在我们看来,在不结合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的情况下,一般地争论宏观经济 管理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不存在在任何经济运行环境下都适用的一成 不变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都是具体的,都是阶段性的。在 不同的阶段上,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就应该相应确立不同的宏观管理 目标,当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发生了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随之调整。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作为其中的操作性、实用性极强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就不 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短期性和不断变化的特征,只有从理论上确立一种不断变 化的、从而是短期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才能使这一具体的理论真正体现“经济 学作为致用之学”的精髓。有鉴于此,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 。这就是说,在处理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四个因素的关系上,应结合当时具体的经济环境来权衡轻重,做到有所侧重, 有所侧轻,甚至有所舍弃。具体说来,当增长速度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相 机抉择的目标就应该把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放在优先地位;当失业率较高时,就可 以考虑适当加快增长速度,以增加就业;当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存在什么威 胁时,适当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总之,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只有不断 地调整才有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稳定地实现经济 体制的转轨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二、关于间接调控手段的有效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这已基本达成共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应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这也基本没有异议。 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间接调控手段是否有效,这是当前的宏 观经济管理理论中争论的又一个焦点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间接调控手段在现阶段基本无效。间接调控手段基本 分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两大类,这两类手段的变动区间都是很有限的,从而也 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机制就是靠政府收支的增加和减少、税率 的提高或降低,来刺激或约束社会投资,从而带动或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但是, 现在的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只能被动地应付吃饭的需要,不论是在经济过热还 是经济过冷时期,没有收缩和扩张的余地。间接调控的金融手段主要是利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