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 关锐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切实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一个 必须长期坚持和全局性的方针,这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尽管1979年以来的16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世人 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 加的三个不可逆转,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一时成为理论界和新闻界的热点。中国农业在新 形势下,如何才能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不断登上新台阶,这是方方面面在思考的 一、三点新认识,两个新突破,一场新变革 三九企业集团总裁赵新先联合23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八届三次会议提出组织 实施“神农计划”的建议,以及云南玉溪烟厂、三九神农公司等一批大型工商企 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有益实践,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一)三点新认识。 第一,所谓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弱在体制上;所谓农业比较效益 低,低就低在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上。我国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组 织方式,主要是由亿万农户作为“第一车间”与政府各部门利益分割的“后续车 间”共同组成,缺少具有法人地位和保障、支撑作用的中间经济载体,农户分散 、小规模的经营,无法有效地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对接,无法形成整体规模效益 和进行生产环节的利益补偿。之所以社会上认为搞农业不赚钱,比较效益低,主 要是从农户与非农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差异的角度来看的,而农户收入低的根本原 因是因为人均拥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太少、就业极不充分造成的。我国人均占有 土地只有1.2亩,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3;户均只有6亩多。50%以 上的农业劳动力分享20%的国民总产值,对比而言,美国是2.8%的农业劳 动力生产2%的国民总产值。事实上,随着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 发展,农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五大物质部门(农、工、商、建、运)中成本利 润率最高的产业,由1978年的-5.1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60%左 右,高于五业平均值的1倍。过去我们从改善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争取国家对 农业的扶持,广泛宣传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忽略 了一个重要方面,即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金融界和企业界对农业效益的正确评价, 影响了他们进入农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因此,客观地评价农业的产出效益和 投资前景,对吸收国内资金和海外资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引导企业从事农业 开发,都非常有利。 第二,应当将农业分为公益性农业和经营性农业,工商企业可以在经营性农 业中大显身手。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保障 ,其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必要的资金投入。以农业投资预期回报效益率 为标志,农业投资可划分为效益性投资和公益性投资。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历 史,尽管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方式、资源禀 赋、经济发展进程以及财政预算制度千差万别,投资主体、投资机制也不尽相同 ,但对农业的投资一般都包括公益性投资和效益性投资两部分,政府投资的重点 在于公益性投资项目,而效益性投资多由独立的经营主体来承担。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农业投资不足,而有限的资金分散于 公益性投资和效益性投资两部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金短缺。一方面使公益性 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后劲,弱化了政府对市 场宏观调整的职能;另一方面,效益性投资项目在缺乏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法人经 营主体的情况下,资金周转困难,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限制了农业生 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进一步界定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大型农田水利 工程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属公益性农业,应以国家投资和引导农村集体、农 户投工投劳为主;而种、养、加、运、销以及相关领域则属于经营性农业,完全 可以鼓励企业和农民通过产业化方式进行开发。 虽然农业从总体看,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但不少企业的已有实践都证 明,第一产业的多数项目如按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实施,其效益往往要高于第二、 第三产业,倘若与二、三产业有效连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正是大 型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同目前许多领域已形成竞争格局相比,具有8亿多人口的 农村和更为广泛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在不少方面存在投资空白,有较大的投资发 展空间。随着“房地产热”、“股票热”的降温,大量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开始 转向实业,加上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扬,其中不少产品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市场价格 ,需求旺盛,市场前景看好,促成了企业界对农业投资的重新估价,意识到中国 农业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其投资边际报酬正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