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田红星)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实现经济体 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根本性转变。从推进以市场导向的 农村改革到确立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不断变革和 创新的过程,加快这一进程,必须对农村改革的问题及原因作出正确的 估价与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清市场经济是农村改革发 展的必然结果。 一、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成就巨大,农村改革无疑地占 据着超前地位。十四大报告对农村改革作了充分肯定,指出了家庭承包 责任制率先推行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创造。正是 这两个伟大创造,奠定了我国迈向市场经济的铺路基石,重新构造了中 国农村工业生产的微观结构,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提供了极 为成功的范例。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成为农村经济10多年迅速发 展的巨大推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已由过去的30%提 高到现在60%。现在可以说,哪个地方市场调节力度大,那个地方发展 就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广东农村农产品综合商品率目前为70%,而走 在广东前列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综合商品率90%。以市场为取向的 农村改革,是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兴旺发达的主要推动力。十四年农村 改革在市场经济取向上的超前性,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成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 向是对的,我们已经前进一大步。但是还不够,不能说改革的目标已经 达到,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问题。 第一,农村市场经济主体还发育的不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 已经放开经营,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的农户面对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还 普遍茫然不知所措,既不知道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也不知道产品生产 出来以后能否卖得出去和能否卖上好价钱,农民发出“路在何方”的呼 唤。“想放开、盼放开,放开市场发了呆”,“想市场、盼市场,有了 市场怕市场”。在这种最需要政府机构对农民加强市场引导的情况下, 而政府某些部门却由过去的管得太多太死转为放任不管,迟迟未能建立 强有力的引导机制,更没有建立比较健全的市场规则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割裂生产与市场的有机联系,致使传统的生产未能与多层次的社会需 第二,市场机制不健全,在相当多方面还受计划分配体制和政府行 为的约束,因而作为市场运行调节的“润滑剂”——价格,在很大程度 上还处于行政限制和扭曲状态。从整体看,我国农业普遍存在高产不高 效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粮食增产不增收,优质 不优价,费用大,收入低。粮食生产面临效益危机,农民虽有其田、其 权,但无其利,他们在交换中得不到合理的经济报偿。如粮食收购矛盾 突出,国家定购价与市场价差价大,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过高。 农民反映“生产资料价格飞着走,农副产品价格爬着走,农民实际收入 倒着走”。广大农业生产者要求全面进入市场,在社会性交换中取得社 会平均利润率。 第三,市场体系不平衡、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封锁和垄断现象 相当普遍。农村商品经济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不新发展,必然向开发 、加工、转化、流通、社会服务等方面扩展延伸,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 格局,这是必然趋势,农村经济活动扩展、延伸到哪里,其产供销等一 系列经济关系就会跟到哪里,就要求突破行政区划,城乡界限、工农界 限、部门分工界限、行业归口界限。如农业生产资料专营制度,就限制 市场开放。这里涉及到市场主体多元化与传统的部门利益刚化的矛盾。 第四,生产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现在产品市场人们比较重视,但做 为生产要素的劳务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发育不够好。 使生产要素配置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农业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基础 设施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物资供应靠主管部 门统一分配调拨,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靠国家安排,发生自然灾害靠国 家救济,用“供给制”办法统管的农业格局,尚未发生突破性变化。 第五,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也显现出一战略性的缺陷。主要是乡镇企 业工业结构轻型化,使国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瓶颈日益趋紧;乡镇企业 布局的分散化,势必加剧我国本来就突出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矛盾 。乡镇企业职工的农民身份转换的障碍,既影响务农者农业经营的扩大 ,也当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正呼唤进一步打破城乡隔绝的 壁垒和人为障碍。 二、问题成因的浅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以下几个矛盾引发的: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与农村第二步改革之间存在矛盾。 农村 第二步改革与第一步改革的区别在于农村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与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