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的饮料、像机、电梯、自行车等行业相继被外国公司 打散了队伍,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业又打开了国门,外国保险公司兴 奋不已,蜂拥而至。“洋保险”在华情形如何,业内人士如何评价,中 国的民族保险业会不会被“洋保险”冲垮,外资保险公司给我们带来的 是机遇还是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望能给有关方面以启示。 *** 国务院1992年批准了《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引进外 资保险业机构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此举令世界瞩目和震惊。此后,美 国国际集团所属的友邦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加拿大 宏利保险公司先后获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 外资保险公司何故扣国门 据了解,到1995年10月底为止,已有十几个国家77家保险公司在中 国设立了119家代表处, 其中很多公司向人民银行递交了开设营业性机 构的申请。这些公司的代表处积极地与国内保险公司、政府机构及社会 各界展开联系,提供培训、收集资料,并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树立 公司形象,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 澳大利亚国卫保险集团的行政总裁柯艾伯介绍,他们对中国每一个 大城市的经济情况、保险市场发展潜力都作了充分研究,并已作出10个 城市的详尽分析报告。他们设计出了一些简单的、物有所值的险种,在 保费、回报等方面都有吸引力。 曾因收购巴林银行而名噪一时的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荷兰保险也不 甘人后,据其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胡富浩透露,该公司是台湾地区第二 大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十分成功。因为台湾和大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 和语言等相同,1994年底,他们在台湾建立了一个中国模拟分公司。荷 兰保险声称,一旦得到营业执照,荷兰保险即可在48小时内开业,并进 入正常运作状态。 拥有资产逾900 亿美元的美国安泰保险公司利用其与美国政府和国 会的良好关系,多次为中国最惠国待遇、加入世贸组织和贸易与人权脱 钩等问题进行积极努力。此外,安泰公司还协同出资设立了规模达8500 万美元的“安泰中国基金”,用以帮助那些急需资金扩充生产能力并寻 求国际技术支援的中国民办公司。该基金已在上海、北京、沈阳、大连 、海南等地投资4000万美元。 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自1992年起开始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 、成都、广州等地开设了五个代表处。1994年11月,宏利行政总裁邓立 忠随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并在宏利公司策划下,克雷蒂安总理出 席了宏利上海代表处的开幕式。 各保险公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目的只有一个——进入中国保险市 场。可见中国保险市场吸引力之大,收益之高。在获准设立合资保险公 司后,宏利公司一位经理说,由于中国市场极其广阔且基本处于待开发 状态,因此对于宏利公司来说,在未来十年内将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 中国保险市场究竟有多大?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中国保险 业的总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整个市场的潜在规模高达2500亿元。随着 经济的发展,保险需求每年将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保险学会常 务理事魏润泉教授是这样估计的: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5.77万亿 人民币,居民储蓄总额近3万亿人民币。 按照国际上保险在国民经济中 的含量的最保守、最低匡算,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至少为3000亿人民币, 但实际不足1000亿。即使这些保守数字,也足以使外国保险公司感到呼 吸急促、心跳加快。外国保险公司更坚信一点,只要能进入中国市场并 控制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就等于拿到了打开通往21世纪成功大门的钥匙 。因此,很多保险公司都制定了长期开发中国市场的计划,他们把成功 的目标定在了10至20年之后。 幸运儿的骄傲 尽管外国各大保险公司都削尖了脑袋要进入中国市场,可幸运儿究 竟是少数。到目前,只有友邦、东京海上和宏利三家公司准许进入中国 保险市场。最近,法国的《论坛报》和《费加罗报》报道,由于中德两 国的友好关系,德国安联保险公司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在中国市场营业 的第四家外资保险公司,而且是首家欧洲保险公司。 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往往意味着步步领先,中国保险市场更是 如此。友邦公司的成功既让各国同行羡慕不已,又令他们心急如焚。多 家西方保险巨子,如英国保诚集团、美国安泰保险公司、瑞士苏黎士保 险公司和美国联邦产物保险公司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中国政府的批准。在 此我们并不讨论他们是否能获准进入中国市场,而是要看看幸运儿骄人 友邦公司在上海的寿险业务情况被国内保险界称为“友邦奇迹”: 业务员队伍迅速扩大到4000多人,每月售出5万份保单, 累计有效保单 近百万张。华信惠悦集团在上海进行的保险市场调查显示,友邦公司在 上海人寿保险方面的市场占有率已跃居第一,达到45%。另据有关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