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空间,是功能实体,是多元的文本,作者透过文学表达,城市成为另一重的语言文本,而都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包含了写实与虚构、外在空间与内在感受的书写方式。不论是实在的城市还是文本的城市都有自身的美学特色和风格面貌,曾居于香港的艺术家黄苗子认为香港是在英帝国统治下逐渐形成的半唐番都市,香港本土文化人陈冠中更将半唐番城市美学视为香港具代表性的特色风格,他们的观察无疑都是慧眼之见,无论是饮食、绘画、音乐、戏曲、电影,香港的文化及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半唐番的元素,推而广之,香港城市本身的不中不西形象就由此确立了。半唐番城市美学不单是指华夷中外各占一半,更道明香港本土城市文化的混杂性,政治上的殖民地背景,地理上的外缘位置。 1924年,黄守一主编的《小说星期刊》开启了香港新诗先河,可是当中的作品并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艺术性。香港新诗之成熟当由30年代算起,当中可以找到几种诗歌风格——侯汝华和林英强的象征主义风格,鸥外鸥的未来主义风格,刘火子和陈残云的写实主义风格,易椿年、柳木下、李育中、李心若及陈江帆等各具特色的现代派风格,当然还有南来的袁水拍、戴望舒和徐迟也带来不同诗风,而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不少诗人都转写较具现实意义的抗战诗歌了。 本文无意整理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诗的历史发展趋向,也不会追随不少学者所走的城与乡、静态与流动、私人及公共空间的二元化都市文学研究论述①,而是从“半唐番”这个角度探讨香港新诗的语言及风格特色,折射出当时的香港城市风貌及生活,同时带引出诗歌语言及文学潮流纠结的关系。 一 从李金发说起:半唐番的开始阶段 陈冠中认为:“老广东们称这一切为‘半唐番’,说的时候不无贬意,一半华、一半夷,一半中、一半外,一半人、一半鬼。……半唐番的阶段论: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折衷主义,拿来主义,是时尚噱头,是刻奇(kitsch),甚至是无心之得。”②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半唐番”,点出了半唐番开始时的文化特色,但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的特色来看,又是不是如此呢? 首先将时间推前至1920年代。1913年在广东中山出生,五岁时移居香港的作家、艺术家黄苗子将1920年代的香港文艺定位为转型初期,当时的华人社会受大清帝国的封建残余、大英帝国的殖民势力、五四运动的新文化风潮、岭南粤港的市井文化及上海的资本主义文化所左右,至于在如此混杂的社会文化下发展的文学,黄苗子总括地说:“1920年代上半期香港的文学风貌,是多种形式的,是各行其是或各取所需的,或者说是多元的、较复杂的。问题只是,由于在大英帝国的统治下,一个与大陆隔离的渔村小岛逐渐形成的‘半唐番’都市”。③ 关于1920年代的诗坛,在广东梅县出生和成长的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可算是现代汉语诗歌中半唐番写作风格的代表人物。1918年,李金发往香港读中学,翌年即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他开始写新诗,1921年他入读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其同乡林风眠在同校学习绘画。1922年,李金发大量阅读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和魏尔伦(Paul Verlaine)等象征主义诗人作品,从此李金发创作了大量象征主义诗歌,1925年出版的《微雨》中,大部分作品是在1922年至23年旅法及在德国柏林游学时所作。第二本诗集《为幸福而歌》在1926年出版,当中的诗作早在1924年完成。第三本诗集《食客与凶年》在1927年出版,但诗集中的作品其实早在1923年已经编好,换句话说,李金发的创作高峰期是1922年至1924年短短三年之间,其间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欧洲完成的。 李金发在中国及香港诗坛起了很大影响,他的象征主义诗歌风格有不少信徒,包括曾在省港两地生活的年青诗人侯汝华和林英强。早在1920年代的香港,李金发已颇具名声。辰江在《谈皇仁书院》一文中谈及鲁迅1927年到香港青年会演说一事,他评说鲁迅“两天的演词都是对于旧文学一种革新的说话,原是很普通”,闲笔戏写,辰江在文末道:“我又在会堂上听闻一位先生问在他旁边的一位朋友说:‘周鲁迅是否著了一本《微雨》?’”④一句错得离谱的问话本无伤大雅,但也隐见李金发在香港当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事实上在1920年代的香港,诗评可谓凤毛麟角,谢晨光《谈谈陶晶孙和李金发》忝列其中半篇,文中为李金发诗的不好懂护航。 李金发的诗不好懂,不单单是他运用了象征、省略和通感等表现手法,还在于语言本身。如前所说,李金发的诗基本上是在法德两国完成,诗中掺杂了大量法文(部分为英语和德语)——不单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和地名,有时是题目改用法文(如A mon ami de la-bas,致远方的朋友),有时是杂用外语词汇,有时是引录一大段外语诗歌⑤,有时是整个句子用外语写成有的更是法文诗(收录于《食客与凶年》的L'impression及Printempsva),营造出浓厚的异国情调之余,也切合陈冠中所说的拿来主义以及时尚噱头。 二 香港的半唐番城市诗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在语言上带有半唐番的特色,但他的追随者、香港的象征主义诗人侯汝华和林英强的作品,并没有半唐番的语言掺杂其中。反而,三四十年代香港诗人例如张弓、西涢、吴天籁、刘火子、鸥外鸥都直接以英语词汇入诗,展现出独特的诗歌语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