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少新诗编选者,虽然不一定认同胡适新诗的诗美价值,但在遴选作品时又大都无法绕开《尝试集》,或多或少地选录其作品,致使胡适的白话新诗代代相传,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胡适曾说:“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①胡适自定位为“尝试”者,并以此相号召。选家亦大多认可这种自我指认,从敢为人先的尝试角度肯定其新诗实验。 本文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以收录《尝试集》作品的各种选本为对象,爬梳、钩沉《尝试集》的接受历史,寻绎出选本中的胡适“尝试者”形象及其如何被建构、被刻板化,又如何在最近十余年获得一定程度修正而趋向丰富的轨迹。 一 漫画化的“尝试者” 本文以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部出版的《新诗集》(第一编)为始,以2010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总系》为终,对其间出版的众多新诗选本进行统计,计有218个选本选录了《尝试集》中总计41首诗作。笔者竭尽努力,这统计仍不敢说是竭泽而渔,但也足以真实反映出《尝试集》自诞生以来入选各种诗歌选本的历史面貌。 这41首诗作在218个诗歌选本中的入选情况见表一。
入选总频次最高的三首分别为《人力车夫》《蝴蝶》《鸽子》。以胡适当年的自我阐释为参照会发现,这三首诗如此频繁地入选,着实耐人寻味。 入选频次最高的《人力车夫》,不仅不是胡适的自得之作,相反,它在《尝试集》增订四版中已被胡适亲笔删掉。相对颇有争议的《鸽子》《一念》《看花》等,该诗在胡适的删诗事件中未起任何波澜,也未见胡适引其做任何阐述。为什么这样一首后来被选家反复入选的作品在《尝试集》出版后不久竟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删掉?我们知道,胡适尝试白话新诗,首先看重的是不同于古诗文言的“新”,可是,《人力车夫》在貌似自然的白话口语下,采用主客问答体,其白话句式中回荡着四言古诗的节奏,以及它所表达的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全然是一种“三吏三别”、《卖炭翁》似的新乐府的现代翻版。面对千年古诗巨大的“影响的焦虑”,它的被删应是其难逃的劫数。然而,该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教材选本中的入选频率竟然分别高达72%与62%②。 入选频次居二的《蝴蝶》,胡适曾评价:“第一编的诗,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③也就是说,《蝴蝶》的确呈现出一些新诗的气象,但胡适终于还是不将它列入自己满意的诗作,因为其新质有限。这首诗书写个人化的内心感受,较为口语化,但其新诗气象却没能与五言打油诗的诗形格调划清界限。如果说《人力车夫》的频繁入选,与其“劳工神圣”的“进步思想”有关,那么,在选家与文学史家眼中,《蝴蝶》虽新犹旧,更具“尝试”的过渡性、实验性。入选该诗的选本分布广泛,有兼具普及和学术参考功能的鉴赏类辞典,如《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有专事新诗研究的诗人学者所编的选本,如牛汉、谢冕《新诗三百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有学术视野新颖的学人选本,如张新颖《中国新诗:1916—200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也有诗人或诗歌权威机构编选的选本,如《诗刊》编辑部《中华诗歌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晓民《百年百首经典诗(1901—2000)》(长江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还有语文教育读本,如《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入选频次居三的《鸽子》,是胡适谈到不成功的尝试时,首当其冲提及的:“我最初爱用词曲的音节,例如《鸽子》一首,竟完全是词。”④他还以之为例说明“我自己的新诗,词调很多,这是不用讳饰的”⑤。可见,《鸽子》非但不是胡适的满意之作,反而是其自我检讨的例证。该诗本已被删,是周作人、俞平伯极力保荐而得以存留。众贤何以极力保荐呢?也许是因为其活泼鲜丽的画面和流畅自然的口语,但它却被夹杂其中的一句“夷犹如意”的生硬文言破坏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尝试”的过渡性特点。该诗不仅入选频繁,而且还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普及,如《中学生阅读文选》(高中三年级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语文〉学习指导与练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新语文读本·小学卷5》(广西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自读课本·第三册·在山的那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等大量中小学教辅书籍均入选该诗。 总之,这三首诗作都极鲜明地残留着这位新诗尝试者从旧体诗词里挣脱出来的鲜明胎记,最典型地代表了胡适自己所谓“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过渡时代尝试诗的特点。 它们特别受青睐,与编选者的“文学史”立场相关。一般而言,从文学史的立场选诗,常常采用两种不同标准把两种诗人诗作编选进来,一是以佳作传世的优秀诗人诗作,再是诗作水平不高,但为诗歌发展史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的诗人诗作。从上述《尝试集》三首入选频次最高的诗的情况来看,多数选家显然秉持的是后一标准。这意味着,编选者的取舍,不在胡适诗歌的审美价值,而在其所具有的作为新诗第一个尝试者的不成熟的过渡性作品的文学史化石意义。编选者通过对这种特别具有文学史化石意义诗歌的选取,有意无意间凸显、塑造了胡适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独特的新诗“尝试者”形象,这个“尝试者”敢为人先,但诗艺并不高超,并没有写出诗美意义上的优秀作品。 其实,任何诗人的性格、创作都有多面性,不可能是简单划一的,“尝试者”也有多重性,但诸种新诗选本无视“尝试者”的其他性格,“放大”与“简化”其主要特征,致使胡适“尝试者”的形象漫画化。也就是说,新诗选本“合理”塑造出了一个漫画化的“尝试者”形象。 二 新诗“尝试者”漫画像的形成过程 历史地看,这一漫画化的“尝试者”形象有一个形成过程。 下表显示218个诗歌选本入选41首诗作的具体情况是:20年代8种,入选32首;30年代10种,入选24首;40—60年代未选;70年代末1种⑥,入选6首;80年代51种,入选19首;90年代58种,入选20首;新世纪90种,入选2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