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在《冰鉴》中有言:识人之法离不开“相面”,然则,一人有好面相则不如有副好骨相,而好骨相又远不如一副好精神!在此,他特别强调一人之精、气、神的重要性!为文亦复如是:词藻、技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还是风骨、气韵、神采以及道之经纬。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吴克敬的散文有骨力、有风采、有情致、有道德,是属于被大光照临、温暖如春、通体光润那一类。 一、吹尽黄沙始见金 时下的不少散文之所以无足轻重,就在于它们得来全不费工夫,没经过淘洗、锤炼、升华,而是像扫地一样“拾进篮子便是菜”。更有甚者,有作者有眼无珠,将沙粒的闪耀当成金子的灿烂,于是写作成了一种不加选择、是非不明、甚至指鹿为马的事情,结果买椟还珠者有之,鱼目混珠者有之,而滥竽充数者更不乏其人。吴克敬的散文则不同,作者像一个农人,自春到夏,又从夏至秋,甚至在农闲冬季,也不放弃辛苦的劳作,为的就是秋后饱满的籽实;作者更像一个淘金者,他不辞劳苦、披星戴月、披沙拣金,希望能得到那闪亮的金质。 一本《青铜散》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代表和象征,因为对于一个非专家学者而言,将这些非常专业的知识一一介绍和传达出来,不止于愚公移山,这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更要有美好的梦想。另一本《碑刻的故事》更是如此,它不像青铜器那样可“照本宣科”、有范本可依,而是要实地考察,甚至到荒山野外寻觅,有时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应该说,打开这两本散文集,不从别的方面,只从“知识”的角度观之,它们就是颇有价值意义的,就像一个刚从乡下来到都市上大学的学子,当学校图书馆海洋般的书籍令其目不暇接时,“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把钥匙和一种信仰,它能打开一个长期被封闭的心灵,从而透进缕缕智慧的金光。 不过,作者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加进了历史故事、自我选择以及自己的阐述,这就使得一个个相对固定、近于刻板的文物、人物、事件等鲜活和灵动起来,尤其是在作者富有文学性的描绘中,一件件青铜器和一个个碑刻仿佛长了翅膀,在读者的心中飞了起来,读后既感到有趣又令人难忘!如《班簋:隐身在杂铜里的宝贝》和《何尊:废品堆里的“中国”》两文都是写披沙拣金、变废为宝的故事的,其主人公一是罗西章,二是佟大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罗西章是太优秀了。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十三年的时间,他从扶风县的几家废品收购站拣回来的珍宝就有六百余件。怕我的记忆不准确,我翻开新修的《扶风县文物志》核对了一下,发现这六百余件文物还不包括各种古钱币,把那个数字加起来,就该是数千累万了。”①这看起来够传奇的了,问题的关键是,罗西章就是作者吴克敬的同事,于是,传奇变成了现实中的传奇。又如在《泥爱碑:奈何身后掩飞泪》中,作者虽写到杨士奇墓,写到明英宗皇帝给杨士奇的“御祭”碑,也写到墓前的“呜呼,杨文贞之墓”碑;但他不拘泥于此,而是展开想象,由杨士奇的溺爱儿子所导致的爱子被斩一事,想象出一个“泥爱碑”,以警示后人。这就超出一般的历史知识介绍,而注入了作家自己的情思和价值观,也发现了历史尘封下的金质!又如在《阳燧: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一文中,作者既写到青铜阳燧的历史记载及其实物出土,又写到曾亲历的老辈人敲石取火,还写到朋友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写到当年在周原上发生的“两个太阳”,这就使作品在充满历史感、现实性的同时,又有了某种神秘感,于是作品就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尤其作者以“我不知道,也许相继出土的两个阳燧知道”一句结尾,就更加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最值得肯定的是,吴克敬散文中的浩然正气,这是支撑作品的风骨和道德感,为官为民为人的座右铭和金玉良言,这是中华民族经久不息和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力量。如《令箴碑:不是镜子胜镜子》中有十六字为官箴言,那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者认为,它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积极意义。《遗臭碑:民心本是一杆秤》是写民心向背的,其民本思想一目了然。《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是劝人行善的,能将治病处方立于碑上,在作者看来这就是善人。《良心碑:为国哪顾身死》有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和凛然之气,这在张自忠和张学良身上得以体现,那就是作者认为的“惟有有良心的人,才是有责任心的人”。还有《守正碑:关键在于心正》、《旋风碑:道德文章满乾坤》、《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以及《先生碑:铁骨不负心头血》等都是如此,不看内容,只看题目就能感到一股正气扑面而来,令人为之倾倒!时下,有不少人常常批评道德文章,而对于责任承担以及真、善、美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对之嗤之以鼻或吐口水,这是令人遗憾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一个充满污浊、恶搞甚至以丑为美的时代,金子也会被看成沙子的。读吴克敬的散文常令我肃然起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充满责任担承,有知识分子的一身正气,有硬骨头的精神,还有忧国忧民的良心在! 善于拨开历史尘封,关注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命运,尤其发掘他们金子般的心,这是吴克敬散文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最为感人的篇章。在《毛公鼎:典浩篆籀绝世稀》中,作者写到叶恭绰,他在给侄子叶公超的信中说:“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对此,作者赞美道:“其言语之铿锵有力,充分地表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崇高气节。”②在此,作者对于叶恭绰的敬意溢于言表。《竹风碑:桃花红颜寄小笺》写薛涛的,作者并不因她身为妓女就看不起,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看到了其高洁、正气、美好,于是,读者如同拨云见日般,可直达作者笔下薛涛的内心,那一片纯洁无瑕的神圣境界!在《梅娘的手影》中,作者这样赞美梅娘:“时世如流水,往昔的许多事情都被流水所淹没,而梅娘的手影却偏偏地鲜活着。我想不明白,纤弱柔顺的梅娘,在灾难的面前,怎么就那么刚强不屈?丈夫戴了‘帽子’,下放农村,她无怨无悔,跟着丈夫也下放农村;造反派让她表演手影,她竟断指拒绝。”③一个弱女子,却有着自尊、自爱、自强、自由的精神,她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分明有着许多男子所没有的骨气与品行,这是作者推崇备至的一种精神和境界!还有,倾其一生用生命保护司母戊大方鼎的吴培文,用一生信守爱情诺言的芦席篾匠,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等,他们都有一颗“金不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