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2)01-0175-03 “文革”结束以后,“现代化”成为了国家和知识分子的共识,成为了“新时期”的时代主题。“新时期”被认为是重新延续被“救亡”(革命)中断了的启蒙传统和“文革”偏离了的现代化目标。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命题成为了1980年代“新启蒙”的一个经典表述。在新启蒙思潮的推动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构了五四启蒙神话。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和“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的坐标中,强烈地表达了启蒙主义的目的和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伴随新启蒙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发生了声势浩大的“重写文学史”运动,以“现代化”的观点重构了文学史视野:“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文的艺术折射并表现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1](P.11)“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重写文学史”、“把文学史还给文学”构成了“文学现代化”的概念家族,获得了学界普遍认同。王瑶说:“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应该从‘现代’一词的涵义来理解,即无论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包括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带有现代化的特点。它当然可以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内容,但‘现代化’的涵义要比这广阔得多。”[2]“重写文学史”用现代化理论代替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立了19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典范。现代化理论消解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文学(现代文学)消解了当代文学。当时走红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季红真挪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这样一个现代文学的命题来描写、解释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建立了批评的权威和声望。 1980年代的现代化思潮,受到美国现代化理论的影响。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兴起于1950年代,现代化被看作是一个在西方率先发生的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世俗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全世界都将普遍经历西方的现代道路。现代化的理论先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总结了现代社会合理化、科层化和祛魅的趋势。但在他看来,现代化包含了明显的矛盾和内在的紧张,他在1919年最后一次公开谈话中说:“正在等待我们的并不是夏季盛开的鲜花,而是极地的黑夜,寒冷、阴暗和狂暴。”[3]在冷战背景下,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极大地简化了韦伯的思想。 1980年代,我们把现代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不言自明和全面肯定的价值理想。1980年代“伪现代派”这样的说法就反映了当时那种把现代派等于现代化和把现代化当作一种价值目标的态度。1990年代,中国深深卷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知识和思想界开始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1990年代,随着“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出现,对“现代化”开始产生了质疑与批判,从而使知识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换。陶东风在《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一文中指出:“9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与趋势,其中之一即是所谓‘现代性’反思,它的核心或许可以概括为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审视。这一点形成了90年代中国思想状况与80年代的最鲜明对比,同时也对深受现代化意识形态支配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4]现代性反思是一种深层的知识立场的变化,是知识地基的移动。 台湾学者龚鹏程批评文学现代化论者没有走出现代化的迷思,他们将20世纪的历史简单地解释为各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而没有思考“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复杂内涵以及全球现代化历史的复杂性。[5](P.89-9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者之一——钱理群——对1980年代现代化思潮的反思尤其令人注目: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如何从中国文学、学术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晚清、民国以来文学、学术的发展,来揭示‘五四’文学变革、现代文学的诞生的内在理路与线索;如何将现代文学置于与现代国家、政党政治、现代出版(现代文学市场)、现代教育、现代学术……的广泛联系中,来理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如何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在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如何认识与处理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现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反抗殖民主义的侵略与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过程这两者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与处理本世纪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新、旧文学,雅、俗文学及其关系,新文学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文学、革命文学及其关系;如何认识与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由此形成的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的对峙与互渗;如何评价反思现代化后果的文学作品及作家;等等。所有这些反思都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打开了思路,开拓了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6] 西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1960年代的政治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以及妇女运动、生态运动尤其后结构主义理论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构成了西方新的理论发展。现代化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而对现代性的反思则是新的政治、文化力量的出现和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空间和认同的建构。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叙事,被认为是一个普遍化和同质化的过程,而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兴起的则是“多元文化”的议题和对“微观政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