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1)12-0105-08 “80后”文学特别是“80后”小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拥有众多的读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也是一种全新的小说,不论是在生产过程上还是在艺术观念、审美特征上,都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那么,“80后”小说是如何产生和命名的?“80后”小说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文学根源是什么?如何给“80后”小说进行文学史定位?本文将主要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80后”作为小说的命名 “80后”作为文学命名始于新世纪初。可以肯定的是,2000年就有了“80后”这种说法,比如2000年8月《诗参考》开辟“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专栏。《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蒋原伦的文章《“断裂”喧响中的先锋与传统》一文中提到“80后作家”这个称谓,但他声称这是沿袭“大众传媒”。2004年之前,“80后”作为文学称谓主要在诗歌领域流行,比如2001年初“民刊”《冬至》有“80年代出生少年诗人力作展”的字样,同年的“民刊”《诗与思》有“80年代后少年诗人力作展”字样。2002年,《诗潮》开设“80后诗歌大展”栏目。2003年,《诗林》推出“80后九人诗选”,《诗选刊》推出了“8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展”。2003年前后,诗歌评论中也广泛使用“80后”这个术语①。可以说,在诗歌领域,到2003年,“80后”已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但“80后”作为文学命名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流行,则在2004年,这一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亚洲版2月2日号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80后”的文章,题为《新激进分子》(The new radicals),其中提到80后作家春树和韩寒,特别是该刊的封面登载了春树的照片,这对“80后”作为命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之后,“80后”这个术语就在网络、文学期刊、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地使用,成为新世纪文学领域最重要的命名之一。《时代周刊》这篇文章及其封面的照片对“80后”的另一个影响则是使“80后”文学核心内容从诗歌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所流行的“少年文学”、“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等逐渐统归到“80后”这一命名上来,此后“80后”几乎成了“80后小说”的代名词。 “80后”最初只是一个时间泛称,指上世纪80年代(即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作家,以区别60年代出生的作家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并预示了与9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区别。在文学中,“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丹纳把它和“种族”、“环境”并列,称为决定文学发展的三要素。中国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表现出总体上相当不同的特征,现在看来,8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际特征也非常明显。但“80后”作为文学命名,其最初的意义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指“少年写作”,在商业上和“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绝对隐私”等是同一个卖点。 现在看来,“80后”作为命名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它表面上是把它与“60后”、“70后”以及“90后”从年龄特征上区别开来,但更深层的作用则是从时代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研究当下文学,重回文学的“广义社会学”研究。在“代际”的意义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最初的意义主要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的“少年作家”,勉强近于流派和社团层面的归类,但后来则大大超越了流派和社团的范畴,成为一种新文学现象的概括,进而上升为“代”的概括。贺绍俊说:“‘80后’绝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它的背后包含着新文学革命的内涵。”“‘80后’完全是在另一个知识系统中进行思维和言说的。”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80后”迟早是要登场的,不同在于他们比“60后”、“70后”在整体上出场要早,并且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呈现出来,因而特别引人注目。 现在看来,从时代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替换“80后”这个称谓的命名,应该说,“‘80后’文学”和“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等命名具有同样的效果。“80后”不是流派,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团体,而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或者说阶层,也是一种“代”的划界,它的意义不取决于命名本身,而取决于“代”本身的特点。 “80后”作为文学批评概念,其内涵在使用中也是有变化的,而且随着创作的变化,未来肯定还会有变化。“80后”最初在诗歌领域纯粹是一个年龄概念,与文学特征没有任何关系。后来延伸到小说领域之后,除了强调作者年龄特征以外,还在文学特性上承继了“少年”、“青春”、“校园”、“叛逆”等内涵,《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和文章中用了“breaking out”(可以翻译为“断裂”)、“different”(与众不同)、“radicals”(激进)、“linglei”(即中文“另类”音译)等词语,主要就是强调其内涵的特殊性。叛逆是年轻人的重要特征,而正如年轻是人的阶段性特征一样,叛逆对于作家来说也是阶段性的特征,叛逆过后通常是建构最后还会趋于保守,所以成人之后的“80后”在文学上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80后”在世纪初的时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年龄,但10年之后的今天,年龄已经不再是“80后”的特别之处,今天“80后”已经不再具有当初“少年作家”的意义,也就是说,“80后”的年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特征而不是现实特征。与世纪初登场的“80后”作家不同,今天的“80后”作家正在文学中表达和反映“他们”的时代和“他们”的追求,也表达和反映整个时代和“我们”的追求,与“60后”、“70后”一样,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代际特征,但年龄将不再是其重要特征。所以,笔者主张把“80后”文学限定在21世纪最初近十年的时间内,也即“少年作家”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