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1)6-0052-09 引言 十九世纪中叶,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侨乡(特别是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一带的华人,随着淘金热到达加拿大。从1880年到1885年,成千上万的华人从侨乡经香港被招揽到加拿大参与建筑太平洋铁路,对加拿大全国整体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1885年铁路建成之后他们旋即被解雇。横加在华人身上的人头税,从1885年的50元激增到1904年的500元,从1923年到1947年还实施全面禁止华人入境,造成华人第一次的隔离。战后,华人因参战而使得加拿大政府解除入境禁令,以为日子将会好转,岂料1949年到1971年之间,侨乡家人来不了,有家归不得,甚至因错误的华侨政策,家破人亡,备受歧视,① 这是华人承受的第二次隔离。但是,长期的隔离与屈辱没有挫败他们,凭着顽强的求生本能和适应能力,他们在逆境中依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在主流文化覆盖之下,在华人社区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文化场域。 去年,笔者曾在《试论岭南人对加拿大华文文学的起源及形成的贡献》② 中谈到华人文学在加拿大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淘金年代的1850年代到1967年,因为移民来源多为广东人,岭南文化成为主导。之后,计分移民法纳入大量来自香港和其他地方的华人,唐人街的文化景观开始改变,土生一代亦渐露苗头,是为后期。笔者又提到岭南来的移民在华人文学上奠基性的贡献往往被原籍国和移居国双重边缘化、他者化,并指出他们都是目不识丁的劳工这个偏见的谬误。其实,在历史悠久的权威报纸《大汉公报》(1909~1992)所提供的文学表达空间,岭南人已经发表了可观的粤剧班本、粤讴、古体诗等雅俗共存的创作。在新发掘的资料基础上,本文将梳理19世纪中叶到1967年之间,加拿大离散华人最为突出的群体性文学活动——阅书报社、征诗、征联、书店、国学讲座、粤剧和白话剧等,并探讨其扮演的多重角色与意义。 前期华人的文学活动之所以活跃,跟他们在侨乡的教育背景、特定历史时期的浓烈民族主义、与主流社会的语言隔阂、系统性被歧视、被隔离、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等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从淘金年代到20世纪初,华人在侨乡与“金山”之间的来往已经两三代了,用侨汇建成的新式中学(比如1909年建成的台山中学,即后来的台山一中)在侨乡陆续出现,华侨子弟到其他著名大学求学的甚多,他们不少是后来唐人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从晚清到抗战,中国形势内忧外患,在爱国主义影响下,海外侨民一般倾向于坚守祖国文化传统。至于与主流社会在语言之间的隔阂,到如今仍然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加拿大歧视性的移民政策,限制中国妇女入境,以防止华人人口增长。根据资料,1887年的男女比例是70∶1,1921年是25∶1,1941年是10∶1,虽然陆续改善,仍然严重失衡,③ 加上在规定高昂的人头税和全面禁止华人入境后,妻儿不能来加拿大团聚,华人社区遂成为名副其实的“单身男子社区”(bachelor community)。这些单身华人男子除了工作,精神出路何去何从?从哪儿获得感情的发泄呢?赌博、嫖妓、吸鸦片等陋习,无奈在华人社区中蔓延。打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汉公报》,经常看到梅毒医疗信息,图文并茂,令人不忍。在唐人街,除了以姓氏、宗族、籍贯等组成的众多侨社之外,为了文化表达,为了调剂身心,为了凝聚力量,有时更为了借助群体力量完成某个义举,各种文化活动和组织应运而生。 华人早期的文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个人的与群体的两大类,本文侧重后者。我尝试把前期华人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教育传播形式;二是唱和形式;三是表演形式。现表述如下: 一、教育传播形式:阅书报社、国学讲座、书店 (一)阅书报社 对于大多不谙英语的华人来说,华文报纸对他们的生活特别重要。亦因为如此,华文报纸对他们的影响立竿见影。具有前瞻视野的梁启超(1873~1929)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来温哥华视察和演讲,停留两个月,创立了《日新报》,是华人在加拿大创办的第一份华文报纸。民国成立前,洪门把教会创办的《华英日报》接过来,创立《大汉日报》,1914年改名为《大汉公报》。在此时期,加拿大有多份华文报纸先后成立:维多利亚的《新民国报》、多伦多的《醒华报》和《洪钟报》、温尼辟的《三民日报》,以及温哥华的《加拿大晨报》、《侨声日报》、《中兴日报》等。到了60年代,华文报纸前后共创立了十一家之多。④ 从提供生活资讯需要到政治宣传需要,华文报纸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同时,担当了中加之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些报纸,均不乏文艺栏目。根据研究,在革命热情高涨的北伐和抗战期间,每一家报纸日销量达数千份。⑤ 1941年,全加华人只有34,627人,⑥ 每份报纸销量数千份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这个数字无疑颠覆了前期华人目不识丁的偏见。即使有部分报纸寄到外地,亦足见当时华人的阅报率之高,以及他们对于时事的高度关切。 阅读书报是20世纪上半叶华人社区以文会友的一种聚会方式。根据《大汉公报》1914年8月9日报导,“温哥华向有阅书报社设立。各教会团体订立章程者,自李陇西堂始。”可见李氏乃是加拿大首创阅书报社的同姓团体,而且,温哥华在1914年之前,已经有阅书报社。阅书报社并非短期现象,从1910年代到1951年间,《大汉公报》上出现的阅书报社,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有李陇西堂阅书报社、培英阅书报社、洪门致公堂阅书报社、爱群社、育英书社,方言阅报社、五常阅报社、歧光阅报社、民星阅报社、冈州阅书报社等。种种迹象显示,不少社团都设有阅书报社。这些阅书报社使工余者不失宝贵光阴,又可以减少聚赌风气。它们除了提供谈文说艺的场所外,还经常举办演讲会,提高人文素质。例如育英书社举办的中英夜义学和洪门致公堂阅书报社举办的演讲会等,都吸引了不少人参加。⑦ 报纸对于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汉公报》1910年代的文学版面“大汉杂录”以及1920年代改版的“汉声”,几十年间,就经常登载坊间小说、散文、历史典故,以及古诗、粤讴、南音等作品。没有报纸,发表园地归于虚无,精神寄托和艺术追求,便无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