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译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她中译美国文学的第一部单行本①,在张爱玲文学翻译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关于这个译本的来龙去脉,笔者2003年写过一文进行初探。② 从那时至今整整七年过去了,一方面,相关的新史料陆续浮出历史地表;另一方面,新的疑问也陆续产生。因此,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 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的经过 张爱玲1952年7月到达香港,本拟接受母亲友人胡氏夫妇的建议,入香港大学继续就读,③ 为何突然翻译了《老人与海》一书?以前“张学”界一直不明原由和经过,随着宋淇1991年6月20日致台湾皇冠出版社编辑方丽婉翰札的披露,此事已水落石出。宋淇信中这样写道: 我入美新处译书部任职,系受特殊礼聘,讲明自一九五一年起为期一年,当时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 M.Mc Carthy(麦君)合作整顿了无生气的译书部(五年一本书没出)。在任内我大事提高稿费五、六倍,戋戋之数永远请不动好手。找到合适的书后,我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主教(那时还没有去意大利攻读神学)、汤新楣等名家助阵。不久接到华盛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他和我商量如何处理。我们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报公开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最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几章来,麦君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一位女经纪,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为她高兴。④ 宋淇这段回忆不但交代了他结识张爱玲的经过,也大致交代了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的经过。也就是说,张爱玲当时在香港报纸上看到《老人与海》征求译者的广告(这份不一般的广告具体看于何时何报,待查),投书应聘,才被宋淇慧眼相中,于“不计其数”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这当然也与张爱玲1940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有关。⑤《老人与海》中译初版本1952年12月推出,而《老人与海》1952年9月1日才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同月推出单行本,那么,张爱玲翻译《老人与海》的时间只能在1952年9月至11月之间,因为她1952年11月就远赴日本谋职了⑥。虽然张爱玲根据《生活》杂志本还是单行本翻译《老人与海》尚无法确定,但她翻译的时间只有离港赴日前的短短二个多月却是毫无疑义的,也够紧张的。 张爱玲1966年6月4日“致美京英国大使馆的一封信”中回忆说,她1952年11月赴日本谋职未果,“但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的工作,于是我在(1953年——笔者注)二月回港”⑦。根据这段回忆可以知道,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初版本在香港问世时,她本人不在香港而在日本。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中译本为香港美新处文化部主任Richard M.Mc Carthy(麦卡锡)和宋淇等所看重,有了继续请张爱玲翻译美国文学作品之意,于是她从日本重返香港,开始了她在香港二年又八个月的著译生涯,到1955年10月离港赴美才暂告一段落。 二 《老人与海》初版本署名范思平 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到底有多少版本?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必须重新梳理。下面就把笔者所知的在香港出版的张译《老人与海》的三种主要版本按出版时间顺序介绍如下⑧: 香港中一出版社1952年12月初版,小32开本,正文105页,译者署名“范思平”(封面和版权页均署此名)。书前有《海明威》一文2页,文末署“译者代序”。 香港中一出版社1955年5月三版,小32开本,正文126页,译者署名“张爱玲”。书前仍有《海明威》一文2页,但文末已无“译者代序”四字;又有《序》一篇2页,文末署“张爱玲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香港今日世界社1972年1月初版,小32开本,正文98页,译者署名“张爱玲”。书前有Carlos Baker著、李欧梵译《序》一文17页(页码另启);蔡浩泉封面设计并作插图八幅。⑨ 遗憾的是,在中一出版社初版本和三版本之间的二版本,至今未见,只能暂付阙如。这个版本其实并非可有可无。三版本中张爱玲的《序》既然写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不妨推测此《序》是为二版本所作,因为1954年10月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一出版社决定再版《老人与海》理所当然。而从张《序》完稿至三版本出版,毕竟相隔了半年时间,半年之内印行一次二版本是有可能的。 当然,最少见又最关键也最令人惊奇的是中一出版社初版本⑩,张爱玲竟然署了一个完全生僻的笔名“范思平”。在此之前,所有的“张学”研究者大概都知道张爱玲只有一个笔名“梁京”(11)。有必要指出的是,最早提出“范思平”为张爱玲笔名的是香港前辈作家刘以鬯先生,他1997年主编的《香港短篇小说选(五十年代)》收录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小说末尾的《作者简介》称:“张爱玲笔名梁京、徐京、王鼎、范思平等”(12)。除了“徐京”,这份笔名录已为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当代文学史料系统”资料库所采用(13)。而第二位提出“范思平”即张爱玲的是台湾学者单德兴先生,他在《含英吐华:译者张爱玲——析论张爱玲的美国文学中译》和《勾沉与出新——〈张爱玲译作选〉导读》等文(14) 中均有所论及,并明确指出张爱玲译《老人与海》初版本署名“范思平”,可惜由于未能见到初版本原书,没有进一步展开(15)。 暂不论“徐京”和“王鼎”是否张爱玲笔名,“范思平”是张爱玲笔名已无疑义,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老人与海》中一出版社署名“张爱玲”的三版本译文与署名“范思平”的初版本几乎完全一致,书前的《海明威》一文也完全一致,只不过三版本比初版本多出了一篇张爱玲新写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的《序》而已。因此,可以断定,中一出版社《老人与海》初版本就是宋淇1991年6月20日回忆中所说的由香港美新处委托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那么,出版《老人与海》初版本时设在“香港大华行三○六室”,出版三版本时迁址到“香港歌赋街四十四号三楼”的中一出版社与香港美新处是什么关系呢?是否也像后来的天风出版社和有名的今日世界社等一样,由香港美新处资助或直接隶属于香港美新处(16)?迄今未见相关的文字记载,只能存疑。但有一点应该也是毫无疑义的,中一出版社与香港美新处一定关系较为密切,否则香港美新处不会把《老人与海》这么重要的在美国畅销(正如《老人与海》初版本和三版本书前的《海明威》所披露的,《时代》杂志本印数就高达600万份)的文学作品的中译交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