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76.6;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5-0061-06 王梵志的一些诗歌常常散见于唐宋人诗话、笔记、杂记以及后代僧人谈禅论道的场合等。但因其作品久佚,无专集行世,《全唐诗》也未曾收录,以前不大为世人所关注。而在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洞之后,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的诗歌很快就引起国内外许多学人的注意,随后包括许多著名学者也都跻身于王梵志诗歌的整理研究之中。 毋庸讳言,在一个多世纪来对王梵志诗歌的研究过程之中,涌现出了不少重要成果,无论对王梵志诗人本身,还是对其诗歌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迄今仍有一些问题尚未明晰,故本人不揣浅陋,在前贤今哲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王梵志其人及其诗歌的性质重新作一审视,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一 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 对于王梵志的生平,学界曾有过种种争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学者的精密考证,现在基本确定王梵志是一位主要活动于隋末及初唐时期的诗人[1]。这种观点也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然而,在对王梵志的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把王梵志当做一个诗僧或释徒。如任半塘在《王梵志诗校辑·序》中云: 唐宋以来,虽然有过一些王梵志诗的评论,但为数不多,且很简略,大都认为他是一个怪癖的释徒,性格反常,爱作通俗的语体诗,并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若认真评价王梵志诗,实大奇特,全用五言,而翻腾转折,深刺浅喻,多出人意外。其民间气息之浓,言外韵味之厚,使读者不由跟着他歌哭笑怒,不能自持。[2] 认为王梵志不仅是释徒,而且有“怪癖”。这同时也暗示了王梵志跟普通僧人还不一样。 同时,张锡厚也认为王梵志是一个“诡谲谐谑、讽世警俗的诗僧”[3]。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直接把王梵志归于诗僧名下,并称王梵志的诗歌为“僧诗”,其云: 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僧诗中较为重要的有王梵志诗、寒山诗。王梵志诗今存390首,似非出于一人之手。写世俗生活的部分,多底层的贫困与不幸;表现佛教思想的,大体劝人为善。语言通俗,当时似广泛流传民间。[4] 认为王梵志是“诗僧”,其所作的诗是“僧诗”。 然而,相关研究中并没有提出王梵志为僧徒的任何证据。王梵志是否僧人?从现存史料看,迄今尚未找到任何确实的证据,也很少有人对此做过仔细的探究。我认为有些研究者把王梵志视作僧徒,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于三种考虑:一、诗人名为王梵志,“梵志”这一词语跟佛教有关,故直接推断为僧人;二、王梵志有些诗歌曾为后代禅师引用来阐发禅理,或表现禅机;三、王梵志有些诗歌内容与佛教有关。但我认为据此就把王梵志断定为僧人,尚有失察之处,且这些方面都不足以说明王梵志是禅僧或僧徒。 有关诗人王梵志的生平活动资料,不仅很少,且非常简略,其中又夹杂一定程度的荒诞迷信,造成恍惚迷离之感,因此不少学者视之为神话式的人物。现在尚可见到的最早记载王梵志生平的资料,是唐人冯翊《桂苑丛谈》转引《史遗》的一段话,其云: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5] 《太平广记》卷82也有近似的记载,但显然是袭用同一资料,同时有许多改窜之处。鉴于有的研究者已多引用并对《桂苑丛谈》进行了细致的比较[6],兹不赘述。林檎树是一种在我国十分常见的植物,与灌木相类,不很高大,南北方都有。据此,潘重规推断王梵志当是一个被人收养的弃婴,是王德祖在树瘿中发现,后来收养成人。本来并不神秘,而被近人看作是一段神话[6]541。然而,除王梵志的名字外,从王梵志的出生及成长过程来看,从中很难找出王梵志与佛教之间的任何联系。 有人从王梵志的名字断定其为僧人,实有失察之处。“梵志”一词,来自梵语,意译为“净裔”或“净行”,故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瑜伽论记》卷19云:“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仅从字义来看,正如任半塘所言:“梵志”二字,为释门用指在俗之人,有志求梵天之净寂者,每易为同道之人共同托名①。但“梵志”用为人名,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此人与佛教有关,更不能以此推断为僧徒。正如潘重规所云:“王梵志的名字,只是受当时佛教熏习的社会风气所产生。我们知道魏晋以来,佛教渐盛,即有人喜用佛典取名。南北朝隋唐时代取名沙门、罗汉、维摩、金刚的人很多,王梵志的取名,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种极寻常的事件,既非怪异的传闻,更不能视为神话中的人物。”[6]543在六朝至唐宋佛教盛行时期,一般老百姓给小孩取名于佛典,应含有希望佛门保佑及吉祥之意,但小孩本人与佛教之间很难说有直接关系。 王梵志的诗歌被后人视为“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②,而且经常被后代禅师所吟咏,用来或阐发禅理,表现禅机,或“教戒诸学道者”③,然细考这类诗歌的内容,王梵志创作诗歌的旨意是否是为了表现禅机?很值得怀疑。如《古尊宿语录》卷7载五代风穴延沼禅师的引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