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就是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上涨。要想了解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发展与变化,就必须研究这些定义的 具体含义: ——“货物与服务”。它不是只指各种股票、债券或其它金融资产 ,而是指由经济组织生产并销售给别人的有形或无形商品。这是一些现 在消费或留作将来使用的商品。例如:食物、理发、房子、汽车、机器 工具等等。 ——“货币价格”。它是指单位商品的货币量。例如:理一次发、 使用出租车旅行、一度电或一部内燃机值多少美元、美分。为了对比, 可设想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物物交换的价格。又如:三加仑汽油换一 小时的体力劳动,两张汽车票换一磅黄油,理一次发换100度电。 利用 任何两种商品的货币价格都能计算出它们内含的实际交换价格,用经济 术语说,就是它们的相对价格。通货膨胀不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是 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变动,“不断上涨”。这并不意味着“高” 。根据一些统计资料可知,美国1978年底的货币价格是1967年时的两倍 。这一时期内,平均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5.8%。(假设在1967年, 存 款1美元并按这样的利率计算付利,那么12年以后就将有两倍的钱)《 如果出现奇迹,价格停止上涨,1979年底的价格同12个月之前一样,那 么,本年的通货膨胀率将为零。但美元的购买力,仍只有1967年时的一 半。“普遍地”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上涨。如果只 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即使这种商品是广泛地使用牛肉或石油,也不 能从本质上看作是通货膨胀。正确袖珍计算器和电子表的价格不断下跌 ,也不看作是通货紧缩一样。 ——一种症状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虽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也可能是 一些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困难的症状。由于相应通货膨胀是潜在灾难 的不太痛苦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金融当局可能选择调整缓和政策。 战争(由于总有一方要失败)对于社会是一个经济负担。通货膨胀 也许不是分配这种负担的最有秩序、最恰当的方法。但是不这样做也不 能避免社会所付出的基本代价,即生产资源的转向或损失。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战胜的协作国把惩罚性的赔款加到德国人民头上。当马克在 外汇市场上贬值的时候,他们只能把马克印刷得越来越多。与通货膨胀 具有同样灾难性的是,加给德国经济必须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承受的最 初负担,仍然是那样多的赔款。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给石油进口国 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损失。价格猛涨也使得美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但与其 说这是实际收入减少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其症状。即使采用大大降低工 资的办法来避免价格指数的上升,美国公民的利益仍会损失给石油输出 国组织。更使人们不安的一个可能性就是通货膨胀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和 经济矛盾及冲突的一种表现。这种矛盾和冲突存在于主要的经济集团之 间。这些经济集团都固执地想把“馅饼”多吃一口,而大家的胃口加起 来却大过了那块“馅饼”本身。只要他们的要求是用名义货币来表示的 ,那么,通货膨胀是使他们的要求得到暂时妥协的一种方法。但是,只 要他们的现实追求和现实权力的基本冲突继续存在,那么,通货膨胀就 会持续下去而且确实会加快。 谈到20世纪70年代因经济冲突而发生的通货膨胀说法不一。一种比 较通常的说法是各种不幸事件:石油输出国组织、长期的能源短缺、环 境危害和开支、联合作用的结果,剧烈地降低了潜在产量、实际工资以 及资本投资的实际收益的涨势。但这并未降低实际收入提高的标准,对 于这种标准雇佣工人已经习以为常;也未降低经理和股票持有者所期望 的利润率。70年代中期相对价格的动荡是剧烈和持续的经济冲突的根源 ,并非只是通货膨胀统计中一个临时性暴涨的根源。 世界性通货膨胀曾经是长期困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破坏作用主要 表现在:一是吞噬居民购买力,激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经济危机 的到来。1974年—1975年危机和1979—1982年危机都是在通货膨胀率大 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发生的。二是阻碍资本形成,降低国内投资增长率。 在1965—1973年间,发达国家国内投资年均增长5.4%,而1973 —1983 年间只有0.8%。三是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在1973—1987年间,由 于各国通货膨胀率水平不一,各国实际利率出现较大差距,引起国际短 期资金频繁转移,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汇价大幅度波动,国际贸易和国 内投资受到严重阻碍。 在通货膨胀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被迫调整经济政策,把反通货 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80年代初,普遍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 度提高利率,压缩货币供应量。同时,为了缓和高利率对经济增长的抑 制作用,又采纳供应学派的经济主张,通过减税,加速折旧、减少政府 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科技成果等手段,增加社会供给 ,促进经济增长。经过数年的努力,在1983年基本上控制住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