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1)04-0111-06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是刘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一生著述较多,内容博杂,除文学创作外,还有经学、小学、杂著、佛学、注疏以及总集的编集等,但其作品散佚严重。其别集在萧梁时原结集为《颜延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于南宋末年全部亡佚。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陆续编辑、刊刻了颜延之别集,流传至今[1]。由于别集流传链条的中断,加之在当时的文坛声望,隋唐以来的许多类书、总集和学术著作中,辑录、保存了大量的颜延之佚文,但其中鱼目混珠,真伪并存。 颜延之的经学著作《论语说》自南朝梁代以来文献中,间有引录,清代以来做了一些辑佚工作。但对该作的流传、真伪、作时以及撰作缘起等,鲜有研究。 一、颜延之《论语说》的流传与辑佚 颜延之《论语说》较为全面的内容,应当收录在萧梁时编辑的《颜延之集》三十卷中。从梁武帝末年开始,侯景反叛,接着魏军南下,战火不断,加上梁元帝萧绎的纵焚,三十卷《颜延之集》残毁,其中《庭诰》也难逃厄运,凭借梁皇侃《论语义疏》①而保留了部分内容,之后宋邢昺《论语正义》②也有引录。 《论语义疏》为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其体例是首录《论语》原文,次为“注”(何晏集解),再次为“疏”(皇侃义疏),在“疏”中摘引前人对《论语》的讲说。今本《论语义疏》的“疏”中引录颜延之讲说《论语》,或用“颜延之云……”、或用“颜特进云……”引出。马国翰据以辑得《论语颜氏说》一卷(共十六则),编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卷四六“经编·论语类”[2](P97-99)。由于该资料不常见,并且传本《颜延之集》中也未收录,故摘录如下③: (一)为政第二 色难(夫气色和则情志通,善养亲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难也。) (二)八佾第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射许有争,故可以观无争也。) (三)里仁第四 子曰以约失④之者鲜矣(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 (四)公冶长第五 子曰清矣(每适又违,洁身者也云。) (五)泰伯第八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培矣(动容则人敬其仪,故暴慢息也;正色则人达其诚,故信者立也;出辞则人乐其义,故鄙倍绝也。) (六)子罕第九 子绝四(绝人四者也。) (七)子曰衣弊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狐貉缊袍,诚不足以策耻,然自非勇于见义者,或心战不能素泰也。) (八)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惧其伐善也。) (九)先进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言之无间,谓尽美也。) (十)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空非回所体,故庶而数得。) (十一)颜渊第十二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谮愬不行,虽由于明,明见之深,乃出于体远。体远不对于情伪,故功归于明见。斥言其功故曰明,极言其本故曰远也。) (十二)子路第十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革命之王,必渐化物以善道。染乱之民,未能从道为化,不得无威刑之用,则仁施未全。改物之道,必须易世,使正化德教,不行暴乱,则刑罚可措,仁功可成。) (十三)宪问第十四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虽不及公绰之不欲,犹顾义也。见危授命,虽不及卞庄子之勇,犹顾义不苟免也。) (十四)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能无此者,虽未穷明理,而抑亦先觉之次也。) (十五)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智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也。) (十六)季氏第十六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人,又闻其语也。隐居所以求志于世表,行义所以进道于古人,无立之高,难能之行,徒闻其语,未见其人也。) 以上十六则即今存颜延之《论语说》。 《论语注疏》为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其体例是首录《论语》原文,其次为“注”(何晏集解),再次为“音义”(陆德明音义),再次为“疏”(邢昺疏),在“疏”中摘引前人对《论语》的讲说。在卷一五《卫灵公篇》的“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条下的“疏”末引录颜延之说《论语》一则: 颜特进云: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此则与马国翰据皇侃《论语义疏》辑录颜延之《论语说》第十五则相同,系承皇侃《论语义疏》而来。《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之书前《提要》:“(何)晏所采孔安国而下凡若干家,皆古训。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3](P528)《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五“经部·四书类”《论语正义》之《提要》:“(邢)昺《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后人依《论语》篇第析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4](P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