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向型经济,简单地讲,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贸易政策和产 业政策上,努力使本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关联,在不断强化 国际市场导向,积极鼓励对外出口的同时,允许各类商品及生产要素在 国际间自由流动,开放性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源转换,并在此过程 中充分发挥本国(或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不断改善本国(或地区) 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现 代社会分工和国际经济环境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 不断优化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外向型经济中 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转换,不再象“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的自给 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的传统自然经济那样,是在本系统内部完成,而 必须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进行。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物质、能量 及信息的国际转换,主要是受各国贸易体制所制约,因此,国际社会衡 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也就主要看其贸易体制。毋庸 置疑,一个对贸易实施过多管制的国家(或地区),必然要阻碍其生产 要素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从而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和国际竞争,也就很难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相应的比较利益,以提高国民 经济的整体产出水平和全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根据国际经济学界所普遍公认的观点,从贸易体制的角度来衡量一 国(或地区)的经济外向度,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 关税水平。一国关税税率越高,对国内市场的实际保护程度也就越高, 从而进口替代的偏向越大,经济内向性也就越大。(2)汇率水平。 一 般说来,一国汇率定值越高,对资源向内需行业流动的诱导性越大,出 口成本越高昂,经济内向性也就越大。(3 )对外贸易的放开经营程度 。一国越是依赖于采用诸如数量限制、贸易许可证及国家垄断等手段不 断直接控制对外贸易,该国经济的内向性也就越大。 近年来,按照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方面,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目前已取得的主 要进展包括: 首先,在关税体制方面,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海关 进出口税制》。新《税制》以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国际海关组织编制 并于1988年起生效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为基础,可广泛适应 于海关税则进出口统计、国际贸易管理、国际商品运输方面的需要,有 利于我国的贸易体制向国际惯例靠拢。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对海关进 口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92年4月1日起,全部取消了进口调 节税,至该年年底,降低了3596种进口产品关税,使得我国关税总体水 平较原来下降了七点三个百分点。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及我国在包括复关在内的各种国 际经贸谈判中所作的承诺,我国还将继续采取措施,承担义务,进一步 降低关税。 其次,在外汇管理体制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 定》,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 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外汇汇率的形成机制。 与此同时,还取消了各类外汇留成,实现了外汇收入结汇制和银行售汇 制,以及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并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 外汇交易市场。 第三,在对外贸易的放开经营方面,1991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 对外贸易的财政补贴,由外贸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打破 了外贸领域中的“大锅饭”。1993年又出台了《出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出口商品进一步放开经营,国家实行配 额、许可证管理的出口商品,比过去减少了52%,发证商品出口金额占 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0%下降为30%。同时,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大部分工 作已下放到地方管理部门,地方发证商品已占许可证管理商品品种的56 %。与此同时,对出口经营体制也作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原来分一、二 、三类商品经营的做法,除16种特别重要的出口商品由国家组织统一联 合经营外,其余出口商品由各类外贸企业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 上放开经营。在进口经营方面,在降低进口关税的同时,我国已取消全 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一般商品进口配额 管理暂行办法》,减少了对进口的行政性审批,加强了产业政策对进口 的引导,取消了除原油、粮食等26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之外的其 他所有商品(不包括机电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管理。同时国家还减少了 对进口的财政补贴,到1993年底,仅有3种商品保留了进口补贴。 第四,从构成外向型经济成长基础的国内市场机制的建设方面来看 ,目前,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中只占5%, 在农 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只占10%,在工业企业销售的生产资料总额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