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国经济学界围绕改革开放和发展以及两个战略转变,开展 多方面多学科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下面讲讲我个人的一点想 (一) 1995年经济理论研究和争论的重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权理论和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包括对产权概念的理争, 以 及在整个所有制改革中要不要突出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中如何进行产权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可否实行 股份制,可否出售、兼并,以及集体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可否资产量化等 早在八十年代中经济学界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时,就明确指出:全 民所有制企业存在产权虚置,所有者不到位,缺乏产权约束,“人人负 责,人人不负责”等问题。进行股份制试点,正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当时的争论就比较大。通过探索,这个认识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并且终于为中央所采纳。其证明就是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理顺产权 关系”;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要求 中,第一句就是“产权清晰”。这是认识上的提高。 但是,《决定》肯定了的提法,并不一定都为大家接受和理解,不 等于都赞成。1994年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中,对于市场经济、现代 企业制度、股份制、产权制度改革,就有过一些微词。有的学者说:公 有制的产权是明晰的,股份制的产权是模糊的;所有制改造无益于提高 国企效益。有的学者明确地反对出售国有资产,认为国有资产的价值形 态与实物形态不可分。到了1995年初,则出现了产权问题讲得多了,产 权改革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权威性意见。有人写文章批产权制度改革, 认为产权改革的矛头对准国有企业,是要取消国有经济。有一段时间, 有的报刊上连产权明晰都不讲了。直到江泽民同志在东北等地观察的讲 话中,明确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句话 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四句话都要讲,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们另一些经济学者则认为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制度创新在企业改 革中具有核心地位。多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原因就在于回避了产权改革;今后如果再绕着产权改革走,国有企业转 换经营机制仍然难以取得什么效果。在国有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深 层次的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制度改革是绕不过去的攻坚战。为了讲清 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内涵和途径,贺阳、范恒山、杨启先、何伟、 童大林等都发表文章或发言,大讲自己对产权改革的看法。贺阳说:“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关键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童大林说:产权改革 是改革之树上的“肥桃”,抓住产权这个关键点,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转变无可非议,“把产权多样化,这有什么值得反对的呢?”他说这 种已经和正在进行的产权改革是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路线,符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我也写了好几篇文章,论述产权制度改革是国 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包括《产权改革释义》一文,讲产权改革 不是私有化。产权改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工程。政企分开也是企业 改革的一个焦点,但是,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政企是很难分开的。周 叔莲主张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结合起来。 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实践中产权制度 的改革没有停顿,也不会停顿,但意见不一致,反映思想上不明确,必 然会影响决策,妨碍在企业改革上采取大的动作。产权改革遇到了意识 形态的障碍。产权改革的新一轮争论不可避免。何伟说,建立现代市场 经济的难点是企业产权问题,产权问题的讨论将是中国经济学面临的第 三次大争论(第一次是商品经济争论,第二次是市场经济争论)。杨启 先讲,产权争论是第五次大争论。这场争论在认识上突破了,中国的改 革才会大大地推进一步。 (2)如何正确理解“抓大放小”, 以及如何深化国有小企业改革 自从中央提出“抓住关键的少数大企业,放活小企业”的方针以后 ,使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对改革也是一个推动,受到理论界 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欢迎。但如何理解“抓大放小”,以及在对国有小 企业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仍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例如,有人认为,抓 大放小,重点在抓好关键的少数。有人说放开小的,小企业的改革就大 希望了。有人说,放小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搞好。还有的说,不论是抓 大还是放小,都要同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国有经济应 当收缩战线。 为了推动和探索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去年以来开过一系的研讨会, 有山东诸城的会,浙江新昌的会,山西朔州的会,北京也开过会。因为 这些地方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方面迈的步子比较大。例如山东诸城,从 1994年7月以来,全市已有274家乡镇以上的工商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和 重组,占乡以上工商企业的95%。其中9 家改造为股份有限或有限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