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回顾过去的一年,从宏观角度看,1995年是近年来经济 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是,部分企业站在微观的角度看,却似乎很难感觉 到这种好的形势,某些微观指标也确实显示出恶化的迹象。如何正确认 识宏观与微观之间这种对形势看法的反差,对于科学安排1996年的发展 规划,有的放矢地做好1996年,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 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 在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上,为什么宏观与微观之间会出现这种反差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宏观与微观之间在目标的追求上存在着差异。 从一般意义上讲,宏观与微观之间在目标的追求上既有统一的一面 ,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在最终促使经济繁荣这一点上,二者是统一的 。但在具体追求的目标上,二者又不尽一致。宏观部门主要着眼于经济 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从总体的角度看问题。而微观部门则往往着眼 于局部的利益,以生产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 这种不一致性,使得在许多时候二者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看法上会 出现差异。例如,有些宏观政策就长期而言是有利于整体经济,进而也 有利于微观经济。但是,就短期而言又会影响微观经济的利益。今年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采取适度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控 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化和 稳定性。但是对微观经济而言,必然造成部分企业市场需求不足,以及 资金的紧张。加上这些企业在经济繁荣期的高投入,在经济收缩期势必 演变成高成本、高负担,从而更增加了企业的困难。相反,有些宏观政 策虽说就长期而言不利于整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是,就短期而言也 许会使微观感到日子好过,甚至会出现一时的繁荣。例如,1988年的情 况就是如此。这是造成宏观与微观对经济形势看法不一致的本质原因。 由此产生的对经济形势看法的差异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在我国,二者 之间的反差如此明显确实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这种反差变得更加明显。 按照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收缩期,市场机制会对企业进行一次较严 厉的优胜劣汰,经营不景气的企业会主动裁减人员进行结构调整。但在 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国有企业破产 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尚未解决。因此,紧缩期间生产经营不景气的 企业不是裁员或关闭,而是停产半停产地等待观望,并要向银行要安定 团结贷款发工资。这类企业对地方政府及社会稳定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这类企业不要很多,只要有几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管部门 就会感到压力巨大。另一方面,紧缩期间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较经济扩张 期来说相对减少了。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体制原因,需要资金和其 他资源的微观部门却仍是那么多。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救济了劣的,优的 就不够吃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这 样一来,微观当然会感到困难了。实际上,从总体上看,1995年的货币 供应量并不比1994年紧多少。 以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感受关系最密切的M 1为例,1995年的货币供应量比1994年只稍微紧了一点,M1关于GDP的弹 性系数(即M1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之比)1994年和1995 年分别 为0.87和0.84。单位GDP占用的M1,1994年、1995年分别为0.41和0.40 。但是,不少企业却感到资金非常紧张。其道理就在于此。 第三、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是速度型和粗放型。 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缓慢,尽 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较改革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未摆脱粗 放型和速度型的特征。速度高时,企业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生产 ,利用简单的规模扩张获得效益,日子相对好过,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 整不重视。当经济收缩期到来时,市场需求减弱,企业技术水平低,应 变能力差的弱点便暴露无遗,日子当然也就不好过了。 第四、历史原因形成的农民比重过大,也使得这种反差进一步 众所周知,由于几十年的历史原因,我国在农村滞留了大量的劳动 力,目前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至60%, 而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还不足20%。经济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多余的农业劳动力 可以出来务工,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也较多。而在经济收缩期,农 民工出外打工的难度加大,非农业收入受到影响,反映到农户和地方政 府,当然也会感到日子不好过。 第五、困难声中也有“虚假”。 1、生产经营真正困难的只是一部分企业。 我们知道微观是宏观的 基础,宏观是微观的反映。1995年整个宏观经济不错,作为宏观经济的 基础,微观经济不可能是普遍不好。如果微观经济普遍不好,宏观上也 绝对好不了。之所以我们听到的反映比较大,比较强烈,可能是如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