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范剑平)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本世纪末中国将达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 发展战略目标。小康,这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经过全国人 民的辛勤奋斗,正由理想、设计逐步变为现实。 人类的生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饥寒、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 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我国在本世纪末实现 小康目标是指我国从新世纪起开始进入小康阶段,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 入世界中等水平,人民生活殷实、丰衣足食但还不够富裕。本文所指的 小康标准是小康阶段的起点标准。具体测量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的指标体 系以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指标体系为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一转 变时期较短,美英等国在19世纪下半叶大约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 这一转变,日本在解决了温饱后大约用了近20年的时间在1967年达到人 均GNP1000美元。我国在8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 预期用十几 年的时间完成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这体现出我国的后发优势。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在劳动生产率、经济市场化程度、社会福 利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显著的条件下按照同一 种标准衡量城乡两个不同主体所处的生活发展阶段意义不大,因此通行 的做法是分别采用城市、农村和全国三个标准,虽然这种做法国内学者 仍有异议,但本项研究仍采用全国、城市、农村三套指标体系的测定方 从1980年至1994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实际进程来看, 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已经率先达标,全国绝大部分城市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可望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但是,我国农村在 本世纪末实现低标准的小康目标仍存在许多困难,必须在“九五”计划 期间精心规划,全党全国同心协力,经过切切实实的艰苦奋斗才可能如 期达到农村居民生活小康的目标。 一、全国居民小康目标的当前实现程度及其进一步推进的 本部分研究对全国居民小康目标指标逐一进行量化分析,测定1994 年的实现程度,预测到本世纪末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筛选出进一步推 进小康计划的主要难点。实现程度测定以1980年值为初值,以小康标准 为目标值,分别计算各指标与小康标准的距离。 1994 年实际值达标则 为100%,低于、等于初值为0%,其他为(实际值-初值)/(小康值 -初值)×100%,分值越接近100%,实现程度越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00元。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按照 1990年价格,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为31000亿元, 翻两番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为2400元,这是我国实现小康的主要标志。1990 年我国人均GNP 为1634元,1991 —1994 年我国经济增长实际速度达年均12 %以上, 1994年人均GNP为2457元,提前达到小康目标。 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36%。 三次产业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尤其以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代表反映结构变化值。据世界银行统计, 该比重1988年低收入国家为32%,中等收入国家为50%(其中下中等收 入国家为45%),考虑我国统计口径差异,小康目标值为36%。1980年 为21.4%,1990年为31.3%,1992年为34.3%,1994年为31.8%, 近3 年呈下降之势,距低标准的目标值尚有4.1个百分点。进入90 年代以来 ,重化工业增长一度领先,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带动建筑业增长,第二产 业产值比重1994年比1991年上升5.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专业技术要 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经过前十多年发展已经相对饱和,甚至出 现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但进入门槛较高、发展潜力很大的信息业、金融 保险业、科技教育、现代运输业、通信业等受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 等限制发展不快。在“九五”时期实现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二产业 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产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之一。 3.人均年收入为1400元和吉尼系数为0.30—0.35。 吉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国家一般 认为0.3—0.4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差距偏大。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和共 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要求我国的吉尼系数小康标准低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合理区间为0.30—0.35。如果将城乡居民分别计算,目前吉尼系 数都在合理区间以内;但是如果将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和价格补 贴纳入计算,1990年全国城乡居民合计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为0.36。另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作的一次严格的PPS 抽样 入户问卷调查的数据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吉尼系数已达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