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前瞻性的视野里,我们——中国的广告人,在描绘出广告业发展的蓝 图后,获得了极大的信心。当然,我们也明白,中国的广告业要达到那种预测性 的极大繁荣之时,仍有一段十分漫长的而又艰辛的路要走。 1979年11月8日,中国国家新闻局发布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 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这无异于中国广告界的一股春风,吹醒了在 文革期间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下沉睡的广告业,在中国广告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它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走出了长达几十年的低谷,开始恢复了生命力。从那以 后,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在生产扩大、消费扩大的时代里,广告日益 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 但是,美国早已在二十年代进入了广告的“科学发展时期”,用科学方法解 决广告中各种问题,而中国的广告业在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在一片空白的起步阶段 中摸索着前行。那时,企业的广告意识还很淡泊,而大多数人提起广告都对其嗤 之以鼻。中国有句老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那种近乎戏谑的语气里,广 告几乎是一种“骗局”,中国人太习惯于几千年来的内省与含蓄,一种近于士大 夫时的清高与不屑——“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广告人的地 位更是低下,有谁能够自豪地说:“我是搞广告的!”?广告的形式苍白而无力 ,告白式广告充斥于天下,“实行三包,质量可靠”是那时候广告的标志。 但广告业还是在这种困惑里以其鲜活的生命力飞速发展着,在1981—1 991年十年间,中国的广告业以年平均40%超过经济增长比例的高速度发展 着,这在国外也是不多见的。1985年全国广告经营、兼营单位6054家, 总营业额达6.05亿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至1992年从事广告经营的单 位已达16683家,从业人员达18.5万人,营业额高达67.86亿元, (比91年加94%),人均广告费达5.792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0.283%,从1981—1992年广告经营单位、广告从业人员、广告营 业额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0%、26%、41%。广告的作用已逐渐为大多数 国人所认同,观念上的更新与进步成为这十年来广告业最为显赫的进展。企业的 广告意识,国人对广告的进一步认识,广告业界间现代广告新观念(包括市场观 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战略观念、经济效益观念、素质观念)都已逐渐形成。 每年中国的广告学刊物都会列举出一长串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然后,不忘 “但是——”,但是中国广告业又存在着怎样的弊端与不足呢? 中国目前广告从业人员据最权威的数字应该是33万,在这33万人中有多 少人是有计划地选择了这个行业?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就业机会的吸引 ,有些人则认为做广告赚钱,从其他行业被吸引过来。中国广告人的地位远远比 不上律师、记者这样的高级专业人才。广告这个行业几乎是所有行业中最令人紧 张和缺乏安全感的。美国闻名的广告街——麦迪逊大道被人称为“胃溃疡街”。 广州的广告公司中,人员流动率大得惊人,一家广告公司半年之间已经是面目全 非的新面孔焕然其间。多数的广告人对这一行业没有信心,认为这是“年轻人的 职业”,年纪一大就转行寻求一种更为轻松稳定的发展。正是由于广告人地位低 下,使年轻的广告从业人员喜欢自称“撞进广告游戏”,在这种氛围之下,许多 从业人员忽视了这一职业的严肃性,养成了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有人说,广告 人是中国最为前卫的人。更多的人只意识到搞广告好赚钱。当一广告公司提出以 三十万元的高价请赵忠详为一30秒的广告片配音的时候,遭到了他的严辞拒绝 ,是否在他的头脑里认为,这一切充满了铜臭味,而不能与其“严肃的艺术”相 提并论?当李海鹰为海尔集团形象片配置了烩炙人口的广告歌曲时,海尔集团的 确是形象大振,但这并没有给李海鹰带来足够的成就感。广告人一出门便带上一 副陪笑的面孔,对着“上帝”——客户以及媒介。 在这种混乱之中,许多广告公司都养成了一种只图眼前利益的服务意识。1 994年仅广州市从事广告的经营单位已达2000多家,只可以“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一词来形容之。国人评论说:“现时最容易开张的要数广告公司。” “现时最频繁开张的也要数广告公司”。“广告是无本生意。”这些都吸引了很 多压根儿是门外汉但有一些钱的人,因手头上有一两笔业务,于是一夜之间,一 家广告公司便成立了。或者他们很快凭关系做下这不知后果如何的几十万至百万 的业务后关门大吉;或者他们批发兼零售给其他广告公司,从中捞取一些利润。 这样的广告公司很难顾及什么专业知识、技术及行业的服务标准与道德。这很大 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广告业界的纯净,同时令一些正规发展的广告公司步履维艰。 1994年是广州广告业不景气的一年,随着,新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许多旧广告公司也在不景气中悄悄打烊。多数的广告公司便以盈利为目的,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