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12)03-0047-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与教育投入不断增长、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不断推进,科研论文产出规模快速增长,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重点建设高校层面,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或高影响力科技成果却依然稀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依然不明显,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又以科研评价方式最受诟病,一方面定量评价方法被指责为科研泡沫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同行专家评价中的“黑幕”也不时被揭开,引发对学术腐败的声讨。我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学术界对科研评价现状均不满意。但从世界范围看,科研评价实践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科技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改革和完善无需“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系统的理性反思和重构。 一、以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为指标的评价活动 (一)科学的本质规定性与外在表现形式 科研评价虽以科研成果或科研的表现为基础,但评价的结果必须与科学的本质规定性相一致。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科学是知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认为科学是以观察方法为基础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1]科学的直接目的是获取新知识,只有取得非传统的、前所未知的成果的活动形式,才能称得上是科研工作。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J.D.Bernal)认为,通过详细描述科学的主要特征来代替科学的定义更为合理。据此,科学可以看做:(1)一种建制,科学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了科学的一种简易定义;(2)一种科学方法,即发现自然界和社会新方向及新规律的各种方法的总和;(3)一种累积的科学传统,科学的每一次收获,不论新旧,都要经受住检验,然后被并入科学总体之中;(4)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2] 科学具有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3]科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真理价值是不言自明的。科学家的专业任务便是发现一些自然现象的秩序和规律,然后把它们系统化,并尽量传播出去。科学的真理价值是科学固有的、基本的价值属性,只能用增加多少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来衡量。从科学的实用价值来讲,人们创立理论的目的是回归实践,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理论价值。然而,只有理论凝聚了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才可能回归到实践中。 “不发表即灭亡”(publish or perish),科研进展和发现需要通过公开发表获得优先权的确认。科研成果按成果的属性可以分为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应用研究(技术)成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认为基础研究成果一般不出售,通常只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在对其感兴趣的同行中传播。[4]应用研究成果是为改造客观世界而探索的实用性技术和知识,如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一般以专利、研究报告、相应的技术资料和实物等形式体现。 (二)以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为指标的评价类型 “分类评价”已经是科技评价改革的一个共识,但是对评价的分类逻辑却谈不上清晰。《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部分提出:“针对科技计划、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内容和标准。”[5]这一规定与“目标导向、分类实施”要求一致,也可以认为它是对科技评价类型的一种划分。但是该条款忽略了科技成果这一科技评价最直接的对象。 为了进一步剖析评价对象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匹配,本文根据科研成果在评价中角色的不同,将科研评价分为两大类,即“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和“以科研成果为指标的评价”(见表1)。表中将某一具体科研项目申请书(研究计划、设想和论证)作为科研成果,这一点可能存在争议,但作者认为问题提出、研究技术路线设计等活动是科研早期成果的重要体现。“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对某一具体科研成果形式,包括投给学术期刊的论文、学位论文等开展的评价。“以科研成果为指标的评价”包括科研工作者评价、学科评价、科研机构(包括大学)评价以及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评价。评价对象不同,涉及的成果数量和专业领域范围不同,方法选择也会有差异。
二、科研评价主要方法及其合理性和缺陷 同行评议和科学计量学方法是对科研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同行评议的合理性及缺陷 三百多年前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时,最早将同行评议(Peer review)用在其会刊《哲学学报》的来稿评审中,开启了由科学家对同行研究工作进行评价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国家成立的科学资助机构开始邀请外部科学家参与遴选拟资助项目,如1937年成立的美国癌症研究咨询理事会、1950年成立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等,并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同行评议系统。[6]这较之此前仅依靠内部行政官员开展决策相比是一个明显进步。 国内外学者从强调不同要点出发对同行评议有多种定义。按照英国博登(M.Boden)教授的观点,同行评议就是由从事特定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机制。[7]美国学者楚宾(D.E.Chubin)等人认为,同行评议是科学家们用来评价科学工作、证明程序的正确性、确认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分配稀缺资源(诸如期刊篇幅、研究资助、认可以及特殊荣誉等)的一种有条理的方法。[8]我国学者刘明认为,同行评议是针对涉及研究工作的某项实物,聘请在该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的专家,运用其专业修养,就对象的学术水准及相关价值做出评价的活动,评价结果是决策的重要依据。[9]从上述不同的定义可以看出:首先,同行评议是同行对科研工作进行的一种主观评价;其次,它是对科学工作程序、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评价;再次,评价结果是决策的依据之一,与稀缺的科技资源分配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