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刘助仁) “九五”期间及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跨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 时期里,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能牵动经济全局的是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这是制定好中长期规划的关键所在。对此,有关部门及学者们已从不同角 度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经济增长方式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目前,学术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有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如 1.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也可叫数量增长型或投入 增长型,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量的增长来支撑,或靠扩大生产规模推动 经济增长,不注重改善经济管理与推动技术进步。集约型模式与粗放型模式相反 ,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内涵扩大再生 产方式。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 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物耗水平,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在财力资源利 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利用效果。 2.速度效益型和效益速度型。速度效益型主要通过加大投入,铺新摊子, 上新项目来加快发展速度,通过高速度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拉动效益增长。效益 速度型,首先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加速经济发展速度。 3.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大体有集约型、效益型、内涵型、速度型、粗放型、 外延型等类型,前三种类型可归结为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后三种类型可归结为 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迄今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了后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4.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从这个角 度看,速度型与效益型、数量型与质量型,不过是经济增长的形态和结果,而粗 放型和集约型、外延型与内涵型这两组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着眼于生产要素的分 配和使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增长方式中, 粗放型就是外延型、集约型就是内涵型,前者指的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 经济增长,后者指的是生产要素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提高实现的经济增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然 而,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内容上则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素质、结构以及运行状态等 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1)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即在保持社会总需求 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发挥资源和生产潜力,又不造 成需求扩张,引发严重通货膨胀;(2)投入减少产出增加,包括在经济增长中 ,生产同量产品的资源消耗不断减少,投入结构的优化,即生产同量产品的总投 入中,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缩小,技术进步等综合要素贡献率提高;( 3)结构趋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经济增长;(4)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 经济增长;(5)保持经济主体活力、创造性和制度效率的经济增长;(6)保 护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增长。 另一种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以下内涵:(1)经济增长是一种 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由增长内容、增长机制共同组成。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由发 展、体制等诸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决定因素正 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经济体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融合程 度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的积累,已经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客观 必然趋势。(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涉及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诸方面的复杂 的系统工程,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条明 确的主线。(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剧烈的过程。必 须基于这一点去选择确定不同时期的目标和配套的政策体系。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 对这个问题,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较具代表 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之所以要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 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成长阶段与特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对应性。一国在经济成长的不同阶 段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有其客观必然性。在一国的生产体系处于创立、完 型阶段时,由于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的扩张有一个内在要求,因此采用大量资 本投入来满足这一需求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但当一国的产业规模、产业数量已大 体趋于稳定和完型,这时对经济增长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质量,即要求以经济增 长质量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率。我国在已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产业 数量时,如仍将注意力放在单纯的增量资本扩张上,这既是经济成长阶段与经济 增长方式对应性的错位,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经几十年投入形成的存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