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跨入博士生教育大国行列。博士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培养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生源质量、导师水平、课程体系、指导方式、学科差异、资助模式、科研体制等方面研究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这些探讨中,常常涉及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但是,人们对此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存在“有关说”与“无关说”两类代表性观点。“有关说”认为,博士生教育经费与资助不足是造成当前博士生培养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博士生培养要保持高质量,一方面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博士生待遇,另一方面需要科研环境和科研经费的保障。“无关说”认为,攻读博士学位关键要有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精神,不能太在意经济利益,更不应以功利主义去引导他们获取学位,博士生教育质量危机更多是生源质量、导师水平等“人”的因素。 出现上述争议,本文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细致的理性分析不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研究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理论上的突破较为困难。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教育资源在教育成果中的作用,既是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的基本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最有争议的领域[1]。二是缺乏科学有力的实证研究基础,难以找到有力的实证依据。艾伦伯克(Ehrenberg)曾指出,美国“为防止未来博士短缺,在许多政策中增加了对研究生的联邦基金和社团资助,但是,实际上财政资助对博士生教育影响的经验证据相当不足。”[2]事实上,任何科学问题都需经受理性和实证的检验,况且,实证分析是政策研究的重要阶段和必要条件,缺乏这一环节往往会导致政策失误或政策失灵。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以及“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的发展任务要求,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博士生资助政策,有必要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并予以实证检验。 博士生资助实践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西方出现了较丰富的文献,但研究更多关注资助与完成率、修业时间的关系,并未深入到此议题当中。国内相关研究是从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讨论开始的,目前研究重点逐渐聚焦到资助问题上,但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和调查分析阶段,实证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资助到底是否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影响?是如何发挥影响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以便实证地对博士生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财政手段的潜在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估。 二、分析框架 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在整个学校教育投入中的份额并不大,但相关研究表明,资助对教育有多重影响,发挥着保障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实现调控、调整规模与优化结构等作用[3-6]。从博士生角度看,资助可能对博士生入学动机、降低私人教育成本、激励科研创新、促进学业完成等方面产生影响。为了考察资助与教育产出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教育生产理论为主线,以激励理论、选择理论为两翼,构建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粗略分析框架。图1说明,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对博士生教育的入口(生源)、过程(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出口(人才质量与科研产出)产生多重影响。 生源吸引 博士生资助 时间保障 科研激励 促进产出 投入 导师——博士生的互动 产出 入口 过程 出口 博士生产单位:学科
图1 博士生资助作用的“入口—过程—出口”分析框架 资助与培养质量间的关系,可借助相关理论来理解。首先,教育生产理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描述了教育资源(投入)如何转变成教育产出(成果),即学校是如何生产教育成果的[7]。教育产出通常被认为是一系列投入种类的函数,它们包括学生特征、学校相关因素和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其次,入学选择理论从投资角度来认识教育,认为教育投资决策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对教育产品的需求受价格(学费)、收入水平和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入学率高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为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目标,解决办法是给贫困生以经济资助[8]36-41。最后,从激励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9]。博士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有较低级的需要即生存性需要和较高级的需要即发展性需要,建立在博士生需要之上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博士生的发展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实际上,上述理论从不同侧面反应了资助的作用。但是,资助是一个系统工程,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都是不恰当的。教育生产理论的本质是将不同规模的资源组合与同质单位的成果相比较,但更多是一个形式化的表述,较少关注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8]74,难以深入揭示教育过程的复杂关系。激励理论与入学选择理论虽然关照了资助对教育入口与过程的解释,但前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需求和激励方式,后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入学意愿。只有将几种理论有机结合,才可能深刻地理解两者关系。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带来博士生学术产出的差异?不同资助类型博士生的学位完成时间是否有差异?资助是否对生源吸引产生影响,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对吸引不同质量生源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