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突出强调了实 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因此,如 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两个根本转变”的基本内涵,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 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学习、理解和付之于实践,特将 近期报刊上发表有关文章的观点述要如下: 一种意见认为,“两个根本转变”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行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要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根本上完成这种新旧体制的转变。这是关于 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中强调要 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突出的地位,重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心环节。对此,我们要特别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句话——“产权清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对于产权方面,应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通过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 对于政企分开、权责明确,要强调搞好企业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将综合经 济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相区分,分别向政府的宏观调控部门和非政府的经济实体 转变;对于管理科学,则要求所有企业眼睛向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学 管理,练好“内功”,提高效率。此外,深化改革,还包括市场体系、投资、金 融、财税、计划等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另一方面是实行经 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关于生产力方面的变化问题,它同我们深 化改革息息相关。《建议》中指出,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 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变到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变到主要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个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上新项 目与利用现有项目的关系,处理好优化产业结构的关系,处理好开源与节流的关 系,处理好投资中科技投入增大的关系,总之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这些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倘若我们的体制未理顺,机制未转变,仍患有“投 资饥饿症”、“约束软弱症”、“好大喜功症”等,那就必然难以实行新的经济 增长方式。 另一种意见认为,关于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大家谈的较多,对于它的内涵 早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 是要从只注意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变到着重靠利用现有基础,充 分挖掘现有潜力的轨道上来;二是要从主要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到 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要从主要靠大量消耗资源, 增加产品数量,转变到主要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各类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着 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轨道上来;四是要从投资项目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 设,转变到按高效益的经济规模和合理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 织结构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偏重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转变到注重提高经济整 体素质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主要是以追求数量、 规模、速度、产值为目的,其手段主要是依靠资金、物质、劳动力的投入,上新 的项目,铺新的摊子,而对于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重视不够。比如,长 期以来,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属于新建扩建的基本建设投资大约占75 %,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只占25%,而且后者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 名为更新改造实则移用新建扩建。所谓“内涵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就是主要依 靠科技进步,更新改造,管理合理化,生产集约化,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以求 得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 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