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1)04-0081-09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综合素质最高的劳动群体,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是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直接关乎人才流动,解决好这一问题能够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人才的协调发展,否则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区域配置失衡。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还可以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引导大学生在地区之间合理地、有序地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长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多偏向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近段时间以来这种趋势有所转变,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根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2010年有1300人左右在京外就业,占参与就业人数的44.4%,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到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却每年增长30%。这些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去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背后原因。相比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基于更合理的理论模型,逻辑更符合现实情况,得到的结论更具指导意义。 二、文献回顾 在已有文献中,很多学者研究过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这一问题。尚广海和牛姗姗认为影响就业区域流向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工作待遇等,社会因素包括制度环境、就业政策和高等教育的城市指向性特点等,而个人因素包括发展机会、就业价值取向和家庭环境等,并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归结为内在动力、外在推力和基础环境。[1]孙祥和赵勇(2010)归纳出的影响因素跟尚广海和牛姗姗类似,但它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建立了就业吸引力指标体系,认为大学生的流向取决于各区域之间就业吸引力的差别。[2]除了定性地探讨大学生就业区域影响因素以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岳昌君(2011)基于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使用mlogit回归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得到的结论有:(1)跨省流动的大学生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社会经济背景变量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显著影响因素。[3]许静娴和吴克明(2007)通过计算大学生的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得到的结论是:大学毕业生跨地区的流动(就业地区与求学地区不一致)应该获得较高的就业收益,但一些制度(例如户籍制度)方面的原因降低了这种就业收益,因而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在求学城市以外的地区就业。[4]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关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研究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很少有研究者在成熟的经济模型框架下进行分析。在本文中,我们借用了劳动力流动领域的托达罗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托达罗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5]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是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的迁移,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看成劳动力在两个地区间的流动。不过,这两种劳动力流动也存在一些差别。在托达罗模型中,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概率等于1,在城市中能够就业的概率小于1。但在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情境下,在两个城市中就业的概率都小于1。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会考虑这种差别。 使用托达罗模型分析中国问题的研究为数众多。孙正林和张淑芬(2004)、赵国珍(2008)、张海涛(2009)、李敏(2004)等认为,使用托达罗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劳动力转移问题非常合适。因为在我国当前阶段,也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劳动者失业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形,这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6][7][8][9]这些研究得到的结论意味着,要在短期内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涌入城市的问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速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附近小城镇地区的就近转移。当然,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城乡移民问题,很多研究者使用该模型对中国其他问题进行过研究。例如,马颖和朱红艳(2007)使用托达罗模型分析了人口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跨区域流动;张本飞(2010)使用托达罗模型分析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由国内流向国外的问题。这些为本文借用托达罗经济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扩展的托达罗模型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愿流入城市,甚至出现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倒流。在最初的托达罗模型中,作者还假设了城市部门工作岗位创造机制、城市部门人口增长机制以及劳动者获取工作的机制等等,最终能够得出在模型达到稳定时城乡部门失业率的大小及影响因素。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在托达罗模型中,作者为了分析城市失业率和城乡移民数量的关系,因而需要求解模型的均衡状态;而在本文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只需要分析大学毕业生会向什么样的城市流动,因此没有必要求解模型的均衡状态。如果读者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例如想研究各个城市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具体大小的影响因素,那就要使用类似托达罗模型的思路求解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