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81-09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飞跃至2009年的24.2%,9 790 000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中国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这场激进的扩招发生在1999年6月,当时正值党中央决定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部要求修订年度招生计划,以便在秋季招收更多的学生。 由中国政府突然发起的扩招举措的基本原理包括:(1)缓解当时中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2)满足中国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高需求[1];(3)政府在全球趋势的压力下具有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意愿,尤其是友邻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扩招计划[2];(4)最重要的是,为中国今后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制定的时候正值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主管教育事务,上述基本原理在他的书中有进一步的陈述。 然而,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初衷是刺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的消费。根据新华网[3]的记载,在1998年12月,亚洲发展银行的汤敏博士向中央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恢复中国经济的些许想法:高等教育的双倍招生》的建议。他提议高校在未来的3~4年内应该加倍招收学生,并且要向新生收取全额学费。毕竟高等教育的扩招将会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需求,学生教育资源的消费也将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将摆脱停滞的状态。 中央政府迫切希望刺激国内的消费,所以立即接受了汤敏博士的建议,并且尝试性地将1999年的招生计划提高至22%。经过十年的扩招,现在是检验扩招的经济目标是否实现,是否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的时候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与凯恩斯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相符,它们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概念框架 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进行的高等教育扩招举措可以追溯至两个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凯恩斯经济理论源于传统的自由市场的一些要素。该理论强调政府的政策在管理衰退经济时代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凯恩斯主张采取反周期的财政政策,通过赤字开支来对抗商业周期的潮流。他认为政府应该解决短期问题而不是等待市场的力量去做,因为“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得死(凯恩斯和梅纳德1923)”[4]。也就是说,政府如果加大对诸如基础研究、卫生、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有助于经济潜在产量的长期增长。凯恩斯认为政府对剩余生产力的投资能够刺激消费,反过来,也会使经济走出萧条。如果有人接受了政府的投资,并且把大多数钱用来购买消费资料,把剩余的储存起来,那么这额外的支出可以让企业雇用更多的人并付给他们更高的工资,从而促使消费性开支的进一步增长(凯恩斯1936)[5]。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也是受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尽管在二十世纪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不是以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来测量人力资本,而是把完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作为一种测量人力资本的标准。 一些人力资本理论家(贝克尔[6]1964;丹尼森[7]1962;舒尔茨1961)探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宣称教育能提高人力资本,增加个体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Jorgenson和Fraumeni(1992)[8]指出“教育投资将在投资需求中继续占主导地位”。其他学者(丹尼森[9]1979,1983;沃尔夫[10]2002)则不以为然。他们指出在70年代下半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过度投资并没有阻碍经济的缓慢增长。Godo[11]通过回顾日本1890年至1990年追赶美国经济的历史发现,从长远来看,教育是最大经济效益的投资品,尽管在短期内没有如此的吸引力。Godo和Heckman[12]坚信,只有使人力资本投资和实体资本投资相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学者们众说纷纭。Armer and Liu[13]认为只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Wolf[10]认为不能把高等教育当做经济增长的工具,但是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知识分子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Meulemeester和Rochat[14](1995)提议,高等教育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如果它的内容朝着这样的目标制定,教育系统应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以便毕业生可以在实际中学有所用。 Murphy[15]et al.(1991)和Lin[16](2004)经过研究发现,工学和理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人文学科的专业则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Benhabib和Spiegel[17](1994)之所以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工具,是因为人力资本在吸引实体资本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背景 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学科高度分散性特点的高等院校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建立伊始就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而且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强调的就是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经济和政治”(Hayhoe 19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