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2)01-0072-09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凸显,尤其是在近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该问题日趋严峻。作为中国社会“失业者”中的特殊群体,高校失业者在承受心理、经济、生活窘困的同时,将对家庭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基于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关切,本研究在对相关先行研究进行归纳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探讨近年来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的变化趋势,考察高校学生毕业后不同选择群体的特征,分析其背后决定因素,以期为未来政策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二、相关研究的梳理 1.高校就业问题的研究视域 高校就业问题研究的发展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呈现出不同态势。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与就业曾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时,高等教育被寄望于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流动,经济学者与社会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未来人力资源供求的预测研究,分析焦点集中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职业流动的模式、社经背景和教育在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取中所具有的影响作用。然而进入7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焦点逐步转移至技能型劳动力需求与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之间的错位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带有浓厚悲观色彩的“过度教育”和“学术无产阶级”等问题①。时至80年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淡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心地带。但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适切性需求、高学历失业现象的骤增、社会问责压力的增加,高等教育与就业间关联性的研究重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多年以来,教育与就业关联性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学者们对该领域的主要概念与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讨②。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者的讨论主要着眼于市场的调节能力、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收益率的测量、教育生产函数与教育的筛选功能等。而在社会学领域中,研究者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社会流动机会、教育的社会阶层再生产功能、教育所引发的社会地位强化和社会地位再分配、文凭在职业发展中的影响力等方面。 2.金融危机后各国高学历者失业趋势的加剧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经济不景气导致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增加,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原本就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各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纷纷创历史新高。据欧共体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国家25岁—34岁大学生失业比例平均为6.2%,其中西班牙则高达11.5%。③2010年英国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英国每11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1人在毕业后6个月内处于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已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④此外,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实施的大学毕业生长期追踪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半后,仍然有接近28%的人尚未从事全职的工作。⑤ 另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大学以上教育程度者失业比例达5.1%,达到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⑥此外,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公布的《学校基本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继续升学或非进入正规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高达10.7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1.6%。⑦ 与之类似,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呈现类似趋势。据麦可思发布的调查报告,2010年6月,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2%,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43%。⑧ 3.高学历者失业的成因 失业问题的原因极为复杂,对于高学历失业问题,大量的先行研究分别从劳动力需求方、供给方以及求职者本人三个不同视角,对问题出现的机理提供了解释。 从劳动力需求方,即从劳动力市场视角解释该问题的观点可归纳为如下三大类:市场分割论⑨、产业发展模式论⑩和劳动力市场工资匹配论(11)。 其次,从劳动力供给方,即高等院校视角解释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间的关联性、高学历失业问题。代表观点为过度教育论(12)和学用匹配失衡论(13)。 最后,从求职者的角度,即高校毕业生个体的视角考察高学历失业现象的生成。代表观点包括地位获得的资本理论(14)和择业观念滞后论(15)。受篇幅所限,各种理论不做逐一展开。 4.高学历失业者的特征 农村户口、政治面貌为非党员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16)父母的社会资本存量,可操作的资源能够显著增加子女的就业概率。相反,家庭社会资本存量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容易陷入高学历失业的困境。(17)此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包括所属高校学历层次、学术声望以及院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的充足性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