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连续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准备创造这样的奇迹,而且必须创造这样的奇迹。在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需要更加巨大的超越性的动力,即创新的动力。而只有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协同创新,才有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动力。未来的十年,创新将仍然是必然的关键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高等教育界为此作出应有的努力。 创新的基础、源泉往往来自于大学,而大学的中心工作和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大学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还有不少不适应的方面,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杰出人才培养不足。面对全球化浪潮,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潜力人才的历史责任。未来的全球领袖人才,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应该主动成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者,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谐世界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适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然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和使命摆在我们面前。 一、学习和超越:跨文化沟通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密切的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背景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全球化生活给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张力。“全球化”就像一个精灵出没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在这个新时代中,人们需要一场自觉的精神革命,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变得日益重要。 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不断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实现超越是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推动力。在世界通史当中,1890年到1920年,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美国进步时代”,这个阶段是美国国家发展方式转型和跨越美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在这30年里,美国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美国的社会精英和草根民众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奠定了以自由观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科技、金融和法制为三大支柱的美国国家发展模式,推动美国抓住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创新浪潮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机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三,美国人民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一举完成了对英国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强国,110多年来长期屹立世界第一而不倒。这个历史性的成功对正面临着同样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同样的理想,把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段时间,开创为世界史中的“中国进步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当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正面临空前困惑之际,我国也应该完成三大目标:一是要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中提出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简洁、鲜明而通俗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二是要抓住时代机遇,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支柱,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模式,完成属于中国的新型工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三是要在这个时期内完成对美国经济总量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并奠定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我们对美国的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仿效,而是在借鉴和比较基础上的升华和超越。实现超越的前提,无疑是以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来的杰出人才为基础支持和根本保障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犹太民族那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警醒。众所周知,犹太人占全球人口不到0.2%,却获得了22%的诺贝尔奖、20%的菲尔兹奖(数学最高荣誉奖)、67%的克拉克奖、38%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的普利策新闻奖、13%的格莱美终身成就奖,而且还控制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财富,在世界政治、科学、思想和艺术领域涌现出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达尔文、海涅、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毕加索、卓别林等一大批天才式的精英人物。但是,没有人认为犹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他民族优秀。犹太民族之所以如此聪明智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重视,有超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犹太民族崇尚一则格言“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他们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拥有智慧。所以在美国的国家发展支柱当中,科技界、金融界、律师界的精英中三分之一之上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成为美国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美国文化和犹太民族的教育,也许尚有其不足和短板,其中一个方面是在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全球科学治理的理论和政策框架上存在不足。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的沟通中,长期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已成为世界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以此为鉴,在我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一流国家的进程中,我们面向世界未来、面向人类社会未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特别重视具备通过跨文化沟通,有效实施和谐世界治理的素养和能力。 在管理学中,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必修课。在日益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理应成为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中国高等教育界只有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培养和锻造未来中国乃至于世界的领袖人才,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在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和超越。 二、探索和行动: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的努力 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生力军,为知识创新提供着研究基础、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知识创新不仅包含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弃旧扬新:不仅包含科技创新,也包含着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为办学宗旨,历来注重以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人民,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知识创新方面承载着特殊的神圣职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著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肩负着为走向复兴的中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责任,肩负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在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战略和格局中,中国人民大学占据独特的地位,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格外重视和支持。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求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看望师生,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