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1)04-0045-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教育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与结构矛盾逐渐凸显,不少学者已对其内在成因、个体差异、环境与政策影响等作了有益探索。如岳昌君(2003)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就业弹性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1]。陈成文(2004,2008,2009)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职业技能、兼职情况、自我调适技能、学习成绩及人际交往能力五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2]。郭丛斌等(2007)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高等学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3],高耀等(2010)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力资本、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的影响[4]。刘丽玲(2010)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5]。曹星(2010)从就业率、起薪、工作满意度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总体及各学历层次、学科和类别、学校类型的就业性别差[6]。于洪霞(2010)研究建议对于应用型专业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7]。胡鞍钢等(2010)采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调查的数据,以就业概率为核心观察变量,通过对中国五个城市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的分析,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对青年城镇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8]。 以上研究对了解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微观因素以及检验就业政策的成效具有极大启发。在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众多因素中,除了人力资本和政策因素外,产业需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按照教育“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承担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人力资本与高层次智力支撑的重要功能。但截至目前,从产业需求和关联角度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相对较少。就是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从产业需求与关联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献也非常少。尽管一些研究也关注到了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就业的问题,比如H.Tamer Hava(2010)经过理论分析后认为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产业研发后,会加速技术进步,从而刺激经济增长[9];L.Useem Elizabeth(1982)对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进行了访问调查,分析认为新兴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但公立大学若要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更为有效的支持作用,必须要花费额外的经费来调整研究方向,使得大学的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研究方面取得平衡[10]。 国内孙凤等(2008)利用2002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了国民经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问题,得出了非常有意义和启发性的结论,获得了13个行业大专以上人员的就业数据,该研究将制造业的就业投入系数作为一个共同值笼统运用到制造业的17个子行业,就业投入系数用行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比率来表述[11]。孙凤等人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初始的文献素材,但与其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拟借鉴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产业关联和就业效果,以考量我国19大行业的产业关联对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投入产出工具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研究国民经济投入产生的数学模型[12]。从那时起,投入产出模型成为一个在经济计划与政策分析中强有力的工具。特别是在经济系统领域内,投入产出方法最为常用。该工具有一些假设前提的缺陷,如在固定系数上,假设技术不会发生变化[13](Rose and Miernyk,1989)。尽管存在缺陷,但其仍然是目前分析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对整个经济贡献以及就业、所得和消费等产业关联效应的最好工具之一。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我国19大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即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程度,然后重点考察这些不同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以及就业乘数效应,期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数据 1.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提供了一种量化经济体系内部门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产业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通过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表现出来。实际上,投入产出表描绘了生产过程以及其中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如前所述,投入产出技术仍然有一些前提假设(Miller and Blair,2009):模型是最终需求驱动的;不同的生产活动可以被归结为内生的部门,每个部门生产一种产品;中间投入没有替代;每一个部门的需求或者中间品投入变化与该部门的产出呈线形比例变化;没有技术变化发生[14]。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标准公式通常简写为X=AX+Y(Olav Bjerkholt,1995),X和Y分别代表生产和最终需求,A代表投入产出系数矩阵,该公式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形式[15]。每个产业的总产出等于中间产品和最终需求之和,由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及最终需求部门所吸收,可由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