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12)01-0002-11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我国也不例外,近两年每年应届毕业生中都有上百万人在离校时工作不能落实。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实体和产业结构带来重创,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而言可谓雪上加霜,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此,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号召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与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必须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这个决策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符合世界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本文的研究将证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优化人才结构、进而尽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将从世界各国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视角来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两者协调发展的长期趋势做出一些基本判断。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宏观研究 从宏观层面来看,现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供求关系和结构错位,供求关系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造成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结构错位方面则表现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存在,首要原因就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也有大学生整体就业期望(就业地区、起薪等)过高的原因;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专业技能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1]也有研究着重关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结构错位问题,指出现有的大学培养方式陈旧、专业设置和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培养队伍单一性与人才需求多样性存在矛盾。 从时间趋势上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供求关系的矛盾逐年加大。另外,就业结构失衡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2]另有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而且本科生落实率缓慢下降,专科生落实率上升并超过本科生,这是由于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的。[3]较多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与宏观层面上的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矛盾有关,但是也有制度层面改革滞后的原因,比如整体的社会就业体制不发达、就业服务欠完善等。 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供大于求和结构错位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但是也存在若干不足的地方:其一,文献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和宏观数据描述上,并没有深入的历史分析和国别比较;其二,对于结构错位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说明,尤其对于长期的趋势,也缺乏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本研究力图在这两个方面有所贡献。 二、人力资源追赶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历史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从长期看,人力资源充裕的国家或地区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经济发展绩效。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冲突、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失业与空位并存,这三大难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积累。[4]但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或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种表象的关联性,更要理解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和条件,所以本节从“人力资源积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赶超”的三维框架来研究若干典型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条件与过程。 (一)“人力资源追赶”与“国际产业格局调整”的一致性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发现[5],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范例,后进国的经济水平和人力资源积累在40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显著性的大幅提高,人力资本与经济共同发展的一致性在长期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后进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率以及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6]。但是,如果将这三次成功追赶置于当时世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可以发现,这三次赶超均是在世界产业格局发生大调整的背景下实现的(如表1所示),而非先期的人力资源积累直接导致了“经济追赶”的成功结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完成,使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但从1840年开始,美国和德法等欧洲国家共同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一直持续到1950年。从经济发展绩效看,1870-1913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同期英国为1.9%;到1913年,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从产业调整情况看,美国1879年在工业上的投资额为27亿美元,至1899年上升到82亿美元,1914年达到208亿美元,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到19世纪末,炼钢、橡胶和电器等已经成为美国行业发展的主角,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而英国受到旧工业部门和旧机器设备的束缚,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7]。这段时期也是美国人力资本对英国加速追赶的时期。美国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913年进一步提高到91.2%。此后,美国的经济与人力资本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