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关系是指一些社会成员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而产生的关系,是以师徒、同学与同门师兄弟姐妹等关系为纽带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而学术职业(academic career)是指以系统化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它特指大学教师群体的职业。[1]从理论分析来看,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2]其发展遵循“学术性准则”,即学术职业发展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本成正比,人力资本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应该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在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学缘关系网络之中进行,学缘关系深厚者较学缘关系浅薄者取得更大学术职业发展的案例并不少见;另一方面,学缘关系导致学术“近亲繁殖”、学术生产力降低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到底有无影响?如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不同类别的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本文基于H大学的个案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冀研究结论对促进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与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一、相关研究 有关学缘关系与学术职业关系的研究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学缘关系的“近亲繁殖”是否存在及其危害。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Charles W.Eliot)在《大学管理》一书中指出,哈佛“近亲繁殖”的教师比例高达64%,同时痛陈“近亲繁殖”的积弊,但他并没有明言“近亲繁殖”的具体危害。[3]此后,迈克尼利(John H.McNeely)对6000多位美国大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量聘用本校毕业生做教师将对大学组织的效率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教师亦难以在学术上成就斐然。[4]二是重点分析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威尔(Jean C.Wyer)对美国16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调查,认为“近亲繁殖”与非“近亲繁殖”教师在学术产出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如果控制时间等变量,那么,“近亲繁殖”的教师在各个学术领域均表现得更为多产;而在经济收入上,“近亲繁殖”的教师明显低于非“近亲繁殖”的教师。[5]艾森伯格(Theodore Eisenberg)等对美国32所大学的法学院中约700位初入职教师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发现“近亲繁殖”教师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6]阿莱尼莫托(Arionmoto)也指出,一些国家大学发展的经验表明,小规模的大学“讲座系统”(chair system)采取学徒培养模式,这种封闭的学术生产系统容易产生学术近亲繁殖和学术裙带(nepotism)问题,不利于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7]三是探讨防止学缘关系“近亲繁殖”的对策。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介绍了一些国家限制学缘关系“近亲繁殖”的对策,如德国和美国大学规定,教授不能从本校教师中产生,必须从校外教师中聘任;英国高校已经废止了教师永久性任职制度;日本高校改变了教师过去公务员的身份,鼓励学术竞争。[8]西班牙学者索莱尔(Mannel Soler)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解决“近亲繁殖”问题的三条有效途径:每一个职位都应该面向全球公开招聘,聘任委员会中不应该包含本土专家,应取消学术生产率低下的讲师与教授对于教授聘任问题的发言权。[9]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学术职业从业人数不断增长,国内关于学缘关系与学术职业关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这些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高校的学缘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缘结构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如王旭红指出,在我国1000多所大学的专职教师中,每所大学几乎有50%左右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有的甚至达到70%,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和教研室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造成严重的“近亲繁殖”。林杰分析了不同层次高校学缘结构的差异,指出研究型大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为“近亲繁殖”,其次是普通本科院校,为29.8%,而高职高专院校最低,只有6.0%。[10]二是对高校学缘结构不优的原因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刘道玉指出,教师队伍基本上是近亲繁殖的,而且越是重点大学,近亲繁殖现象越严重,其原因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教育上的反映与家族制思想的影响。[11]王旭红、荆建华认为,来源单一的教师队伍,缺乏多种学派、学术风格的交融和交流,容易造成学术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刻板单调、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专业知识老化、学术思想僵化、科研能力退化、学科发展固化等一系列恶果。[12]邓海霞进一步指出,“近亲繁殖”使学术创新寸步难行、高校管理举步维艰、人才引进公平缺失与学术腐败有机可乘。[13]三是对中外大学学缘关系进行比较,探寻学缘关系“近亲繁殖”的防治之策。阎凤桥(Yan,Fengqiao)指出,中国高校的学术职业具有高校毕业留校情况普遍、教师学缘结构单一、教师跨行业和跨院校流动性较弱、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度低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轨迹。[14]姜远平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师的学缘具有教师来自名校、强调师资“远缘交杂”、海外留学背景比例高三个特点。[15]林杰对中美两国大学教师“近亲繁殖”进行了比较,发现“近亲繁殖”现象在中美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中国大学“近亲繁殖”教师的学术产出和经济收入情况与美国差异较大,因此中国高校宜尽快建立起“近亲繁殖”的防范机制。[16] 国内外有关学缘关系与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第一,从事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无时无地不处在由学缘关系联结而成的关系网络中,学缘关系对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应该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从高校这个中观角度出发,探讨学缘关系及结构对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影响,而从大学教师个体的角度探讨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第二,国内关于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少数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的方法,实证研究不多,研究结论尚需实证检验。第三,国外一些研究在探讨学缘关系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学缘关系一个因素,而忽视了人力资本因素与先赋性因素(如性别、出生地等),这极有可能夸大学缘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