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对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本文中的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是指面向农业设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当前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工程硕士(农业工程方向)等。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对涉农行业的生产、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了解甚少,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为提高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须增加在读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本文拟尝试构建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三段”模式,探索和思考加强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实践教学“三段”模式的基本内容 笔者立足于当前我国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并结合自身在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接受全日制农业MBA教育的经历,提出了我国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三段”模式(见图1)。
图1 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三段”模式 1.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前的实践教学 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全日制农业MBA教育项目是唯一一个进入全德前十名的农业领域MBA项目,其专业学制为三或四个学期。第一学期为农场实习学期,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动物饲养和涉农企业管理等与实习紧密相连的为期四周的大学培训。如果学生已经在德国境内完成被学校认可的实习,就可以直接申请第二学期的理论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被认可的实习经历,且没有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的第一学期的实习任务,将被取消学习资格。 考虑到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遍缺少实习经历,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我们可以向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那样,把第一学期设置为实习学期。学校应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期间学校也应定期举办与实习结合紧密的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学校也应向德国那样制定并严格执行实习标准,只有实习合格,学生才能进行理论阶段的学习,否则应重修实习。如重修仍不合格的,应取消其学习资格。 学生的实习计划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习单位的实际,由学生、高校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三方共同制定。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实习效果。 2.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应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打破授课教师资格职称要求的规定。当前,国内不少高校规定,只有达到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给研究生授课。面对高校教师实践经验较为薄弱的现实,应打破常规,广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来。对于那些来自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合作经济组织团体的有关专业人员,即使他们没有相应的职称,但只要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授课任务,就应允许其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德国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灵活,切合实际,在外聘教师职称方面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结合教师的强项安排授课任务。授课任务的安排不应拘于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全部承担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发挥各教师的强项,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授课。如在德国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的农业MBA教学中,“生产经济学”课程由3名教师授课、“合作社实务”课程由4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灵活设置课堂地点。以突出实践应用为重点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突破“课堂—教室”的上课模式,灵活选择课堂地点。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企业部门、生产车间或田间地头上,让学生在实践中边体会边学习。德国农业MBA教育的很多课程就是这样设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讨论可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学生可自由组合,通常不应少于3人。讨论时,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然后由老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共同回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水平。 (2)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农业及涉农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毕业生合格与否的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增加与涉农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构建合理的涉农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职业的紧密关系,以充分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