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19-07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自2003年试行以来,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最为关注的政策之一,人们对这一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改革至今,批评的声音似乎超过了褒扬的声音。有人认为自主招生政策并未达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初衷[1],还有人质疑这一政策的公平与诚信[2],甚至有人认为自主招生政策是现有统一高考模式的辅助性补充,在目的和功能上并没能真正区分出“特、偏、怪”人才[3]。 然而,在当前对自主招生政策的一片争议和批评声中,大多数研究还是立足于宏观性的政策描述和建议,或基于“应然”式的规范研究,而从实证角度关注这个群体学习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也就是说,一个基本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即在现有招生政策下选拔出的自主招生学生群体是否具备特殊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质?如果的确具备这种特殊的能力和潜质,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一方面直接指向招生政策的后续改革——自主招生政策如何才能进一步区别于指向学生群体、评价知识学习总体水平的“统一考试”,更好地甄别出具有这些特殊能力和潜质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指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高等院校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为这批学生提供环境、资源及教学上的支持和引导,使其特殊才能与创新潜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另辟蹊径,利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① 的2010年全国抽样数据库,以九所抽样的“985”、“211”高校中现有的自主招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学习性投入(student engagement)”为概念框架,通过对自主招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这些被寄予厚望、理论上也应该拥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质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表现如何,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上是否具有什么特点,他们具备怎样的学习需求、潜质和特点。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2010年,全国共有46所不同省市的高校参加“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每所学校内通过完全随机抽样抽取1200名左右非毕业班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中共有9所院校(5所“985”高校,4所“211”高校)具有国家承认的自主招生权力。因此,本研究采用这9所院校的抽样学生数据进行分析。 本研究共有8903名有效样本,其中自主招生学生有768名,占九所院校全部抽样学生数的8.6%;统招学生有8135名,占91.4%。具体信息见表1。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基于对美国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问卷汉化修订成的NSSE-China问卷。该问卷以“大学生学习性投入”[4]为理论基础,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五个方面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以及大学政策环境对有效教育活动的支持程度。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平均数差异检验及效应大小检验等方法,对比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性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和关系。 二、学习性投入的理论和概念框架 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这一概念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如主动合作学习、有实质意义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将所学运用于具体情境等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6][7][8]而事实上,“学习性投入”又并不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单方面决定的行为,学生所感知到的校园环境及氛围等外部因素影响,譬如学校是如何通过配置资源、组织课程、开展活动以及提供服务等实践来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活动中去的,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中使用的“学生学习性投入”框架根本上是去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其本质是去考查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intersection of student behaviors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在这一研究框架下,我们一方面以学生的在校经历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性行为(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高校所创造的条件[教育资源、教育政策、校园环境、学术项目(如新生体验课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方法)][4]。 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由以下五个方面建构而成[9]: (1)学业挑战的程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对大学生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和教师应提高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个维度包括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每周学习时间、课程要求严格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