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1)04-0062-08 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属于一个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这不仅是一个无多少新意的议题,而且也未必是高等教育研究者所独自面对的困惑。事实上,就是在教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有话语权的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研究,仔细掂量起来,其究竟是否存在严格的内在学科逻辑,恐怕也不是没有争议。为此,本文目的并不仅仅是就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学科还是一个领域展开铺述,而且还要探讨:关于“高等教育研究:学科还是领域”为何在当下会构成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或者议题?在人们始终念兹在兹地执著于这一议题的背后,究竟存在一种怎样复杂的心结和情结? 一、关于学科建构的逻辑 就一般意义而言,学科的形成基于两个基本预设。第一,人类所置身的客观世界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所谓结构性之本义在于世界的秩序化,至于这种秩序化究竟是来自自然神学意义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还是无神论意义上的自在自为,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而且即使探讨也注定是无果的议题。秩序指涉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本质或规律,它具有决定论色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映秩序的最典型也最素朴的外在表征就是自然客观世界和芸芸众生的面相存在“类”的区分,不过,这一“类”的区分究竟是否为客观世界的原本面貌,细究下来还真是一个问题,由此引申出第二个关于人的预设。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世界是什么甚至它是否存在恐怕都成了悬疑,因为无人的世界就是一个只有对象而无认识主体的存在,没有认识主体而只有对象的悖论比“人咬狗而不是狗咬人”还要荒诞。 所以,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对象化的世界,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是,仅有此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人缺乏一种认识世界的本性——即人超越于他者如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呈现于人面前的也与展现于动物面前的世界无别。故而,人所特有的理性认识能力,当然也许还包括人欲征服世界在使之对象化的同时又使之工具化、以便为我所用的野心,方使得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或者说使结构性存在的命题成为可能。换言之,正是因为具备独特认识能力的人的出现,这个世界在人的面前才不再是浑然一体和混沌的存在,为了满足人的认识需要,这个世界就必须“被”秩序化,秩序化的最原始形式就是将世界的存在形态分门别类化。故而,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的由众多学科所组合的人类知识体系,其实不过是人为了认识这个世界而刻意地肢解它、为它制造的一个各有归属的分类系统。 在复杂性思维尚未形成的人类早期,分类逻辑构成了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原始思维。由早期的简单分类再到后来复杂性的还原、归纳和演绎思维,人类在对世界进行切片化并自以为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的同时,其思维的结果即所获知识(话语)也就越来越细化,于是整体性的世界也就转化为人的视角中被细分的世界,基于不同的被细分世界的认识又形成了更为细化的各自独立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有着库恩在其“范式”概念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术语、专有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还有一个对其报以忠诚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进一步通过其排他性的严格规训——即学科的另外一层含义——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成员,掌控新成员入门标准,巩固和维持其知识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中的优势地位,进而确立了自身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专业主义特权。 因此,抛开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是否为结构性存在的本体意义论争,至少通过上述认识过程中人与客观世界间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学科”,其实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或者说是人类为了便于自我认识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套知识分类体系及其规范。这种人为的规范性建构,在17世纪后科学崛起之后迅即进入加速发展期,甚至主导了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知识体系的演进轨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向强调统合和整体性的传统人文学科(涵盖了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母体),因为受自然科学文化的影响,也被迅速纳入分门别类的学科化演变进程,二战前后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各个具体学科开始以“科学”面目出现,标志着以自然科学(或称之为硬科学)为典范的学科建构逻辑基本上一统江湖。为凸显各自的独特性和赢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各学科之间的边界意识不断得以强化,不独于此,即使在同一学科内部,因为关注点不同或存在立场差异以及话语纷争所带来的张力,导致一系列纵向或横向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缝隙的产生,这些缝隙进一步扩张和放大的结果又促成了既有学科内部各自自设边界、画地为牢的错综复杂格局。即使到今天这个人们广泛呼吁学科交叉和综合的时代,学科间交融的力量依旧远不及学科的分化力量来得强劲。 毋庸置疑,学科的人为或者社会性建构与学科的不断细化,有功于人类知识的增长,没有分门别类化或专门化,人类知识爆炸式的增长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更细密的学科分化又恰恰是今天人们所吁求的学科交融的前提。然而问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常人所面对的并非是一个被肢解的、碎片化并以各自难以沟通的抽象学科话语和符号建构起来的世界,正如人本身不仅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存在,作为生物体它不仅有其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属性,也有其在空间中的延展形态、受地心引力作用的物理属性,又有各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化学属性以及作为地球生态链中一环的生态学属性,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学科逻辑归根结底不过是对人的主观认识逻辑的镜像和对应,每一学科无论其指向的认识对象是什么,也无论其认识逻辑是如何精致,即使没有制造谬误,它充其量所通达的也只是我们对所置身世界的某个局部甚至仅仅是某些细枝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