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老板”这一俗语,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伴随着我国三资企业 、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其它经济成份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老板”角色的定位已成为 理论设计的焦点;“国老板”角色的转换已成为实际操作的难点;“国 老板”形象重塑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企业家 职业化问题,而且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国老板”究竟该扮演 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塑造形象?能否成为职业化企业家?却成为理论设 计和实际操作的疑点。澄清这一系列疑点,不仅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重构宏观调控体系有着理论意义,而且对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重塑 微观基础有着实践意义。 一、“国老板”角色的定位 目前,人们所称的“国老板”是指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或书记们 。这些所谓的“国老板”,严格来说,是难以称“老板”的。因为他们 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又很难说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实际经营权 的拥有者);既不象政府代表,又不象企业的代表。在法律和经济上都 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这些“国老板”除少数经公司化改造的企业外,都带有明显的“官 员”特征: 1、由政府选派和任免,带有政府偏好;2、其责权边界划分不明朗 ,向政府负责还是向企业负责,基本取决于他们的悟性;3、 大多带有 行政级别,级别的高低取决于主管部门的级别和企业规模的大小;4、 其升迁或转任和生活待遇基本上由“婆婆”敲定,讨好“婆婆”和急功 近利是大多数人的行为特点。从这些特征看来,他们不过是政府派驻企 业的行政管理者,可称为“准官员”。 现在在位的厂长经理们,只有在完成公司化改造后,也许才能配称 作“国老板”。虽然在位置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其产生的机制、责权关 系、内在素质、行为模式是明显不同的。与前者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1、他们一般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产生的,贤者上,庸者下;2、其责权 关系明确,仅对股东(含政府)负责,代表股东意志;3、 没有行政级 别,其地位取决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4、 其去留和待遇取决于 应招双方的合约和意愿。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企业家的定义达几十种,笔者不敢妄自班 门弄斧,只企图对其概念作一粗线条的勾勒。我以为,撇开社会经济制 度来说,企业家至少要具有人格化、专业化、职业化三个基本特征:其 一,他们必须是“当家”的。他们不一定是财产真正的所有者,但必须 是通过法律授权或委托而获得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其二 ,他们必须是“专家”。不一定要求他们是理论家,但必须是通晓企业 管理专门知识,掌握企业管理专门技能的专家。其三,他们必须是“行 家”。他们不一定是现在在位的董事长或经理,但至少曾有过这种经历 ,并有着丰富经验和业绩的职业者。简言之,理论意义上的企业家应该 是具有人格化、专业化、职业化特征的企业管理专家。从“准官员”到 企业家,是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不仅需要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而 且有赖于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企业家如同军事家一样, 不是学院里或书本中培养出来的,而是战场或商场上摔打出来的。 二、“国老板”角色转换的难点 上文已述,“国老板”欲完成角色的转换,重塑自身形象,除了主 观上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创造一定的客观条件,特别是推行现代企业制 度和建立企业家市场这两个必要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除了获得政府 和社会心理的支持外,又离不开“国老板”以及企业自身的配合。影响 “国老板”角色转换的要素主要有五点: 1、官本位意识。这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封建意识的沉淀。 作为一种 社会心理,经过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虽有所淡化,但还顽强地渗透 在社会各层次、各领域。除少数沿海开放地区部分企业外,绝大多数国 有企业都是有行政级别的,企业领导的政治生活待遇都与同级官员相对 应。这样,“国老板”把级别的提高视作追逐的目标,甚至升官的阶梯 。追求产值速度,扩大投资规模,与政府部门拉关系等短期行为成为他 们的一大行为特点。 2、政府偏好。所谓政府偏好,是指政府由于约束机制的缺陷, 某 些政府官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好恶随意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 括利用行政权利随意安排企业领导,利用经济权随意给企业投资或贷款 等。这种无序化的政企关系,既诱发了某些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又助 长了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是由政企不分引起的一种社会顽症。有些 “国老板”不去找市场,却热衷于找市长;不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经营 决策和管理上,却挖空心思去“公关”。 3、企业家市场缺位。目前我国人才智力市场不少, 但唯独缺乏的 是企业家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人事制度和一系列市场操作制度 没能跟上,包括企业家流动制度、档案制度、交易制度、信息制度等。 而这些制度的变革,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组织人事制度,打破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