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委规划司 马焕召) 1993年我国进行的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是对我国第三产业国情国力 的第一次调查。普查所获得的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 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我国第 三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增长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情况 增加值是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综合性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 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91年 增长26.5%(现价不同),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0.5%的增长速度。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果,也是各地区贯彻落实改 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体现。分省市看,有些地区第三产 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比如海南省增长速度高达95.8%,天津市增长 63.2%,广东省增长40%,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市增长速度都 在30%以上。这些超高速增长的省市基本上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而发展 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明显的省区基本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比如青 海省增长速度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宁夏、山西、贵州、河南等省区 都在20%以下。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增长速度只有14.2%,从增长幅 度上看是全国最低的一个市,情况有些例外。 从劳动生产率方面考察,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据测算,1992年全 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为7960元,其中最高的广东省15414 元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3.6%,其次为上海市14188元,海南省12714元, 北京市10942元,天津市10433元,河北、辽宁、浙江、 福建等都接近1 万元。最低的是贵州省4890元,安徽省494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 .4%,大体相当于广东省的31.7%。 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上的较大差距,反映了第三 产业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第三产业单位分布及其增长 第三产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行政和个体经济几部分组成的,这是 第三产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它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变化如何,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第三产业单位数量(特别是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增长。1992年 全国第三产业单位数比1991年增长12.9%,其中北京市增长40.2%,居 全国各省榜首,黑龙江省增长24.5%,海南省增长21%,内蒙古自治区 增长18.8%,浙江、江西分别增长17.1%和17.5%。从这些地区看,第 三产业单位数量的增长可谓雨后春笋。 在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中,企业增长19.3%,快于第三产业总体单 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省,增长47.6%,其次辽宁省增长 42.9%,上海市增长31.4%,增长幅度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仅为4%, 贵州省增长9%。 个体经济单位数增长幅度为14.3%,增长幅度最高的为北京市,达 44.5%,黑龙江省增长31.5%,山西、内蒙、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增长 也超过20%,基本与全国第三产业单位增长快的省份相吻合。个体经济 单位的增长快于全国第三产业单位数的增长,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说明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重视提高了 ,各级政府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三、第三产业发展密度 发展密度以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反映,这是衡量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发展规模,而且从 中也可以折射生产、生活上的方便程度。 发展密度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数计算,全国平均为5.8%, 即 全国每百人中有5.8人从事第三产业。这之中,三大市位居前三名, 北 京位居第一,为14.4%,上海为14%,天津为10.5%,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的省市有11个,其中大部分在东部地区。 第三产业发展密度如何,企业和个体经济起重要作用,这也符合经 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大量人员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有悖于改 革的要求。第三产业有着适合个体经济进入的广阔领域,这也是世界发 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非常高的原因所在。我国也逐步出现了这 种变化,这从普查数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1992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 人数绝对值有5个省区超过该省区企业的人数,即浙江、福建、山东、 广西和西藏等,有河北、河南、四川、贵州四省则接近或持平,这说明 个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已经走在前面。 四、第三产业实物资产分布状况 如果说,人员和单位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组织保证的话,那么实物资 产则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物质保证。普查资料分析显示,1992年全国 第三产业企业实物资产增长17.5%,个体经济实物资产增长22.1%。 在企业的实物资产增长中,海南省位居榜首,达76%,超过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