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东盟国家是较早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 之路的。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后,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目前,新加坡已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 家,是世界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正在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 产油国文莱的人均国民收入已居世界前列。其它东盟国家也达到了“中 等收入国家”或“半工业化国家”水平,其中马来西亚和泰国有望升格 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无疑,是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 么,东盟国家究竟是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呢?笔者拟在本文中作一番 一、东盟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盟各国中,除泰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外,其它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殖民统治之下,东南亚国家的 经济畸形发展,新加坡只发展转口贸易,文莱只发展石油业,其他国家 则只发展几种热带农作物生产或矿业开采,这种典型的单一殖民地经济 结构,使东盟各国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次大战后,东盟各国陆续赢得了政治独立。在成为独立、主权国 家后,东盟各国政府都急于要改变单一、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他们 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来实现这一目的。50、60年代,东盟各国都实 行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重点发 展消费品工业,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从而摆脱对进口工业消费品的 依赖。为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各国对外国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实行了一 定程度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不过,东盟国家在实行这种内向型经济发 展战略时,也并没有把本国经济变成一种封闭型经济,而是仍然与国际 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积极发展同美国、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 的经济关系,向这些国家大量出口农矿产品,争取换回尽可能多的外汇 ,用以从发达国家进口机器设备,以装备本国工业。通过实行进口替代 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东盟各国的工业制造业得到蓬勃发展,改变了单 一的经济结构。到60年代末,东盟国家的国产工业消费品与占领了国内 市场的大部分。 但是,实行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很快显露出来。 首先,由于东盟国家的工业制造业是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而各国的国 内市场又相对比较狭小,市场容量有限,这就使它们的工业制造业的进 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其次,由于东盟国家的消费品工业是在政府的保护 下发展的,缺乏外来竞争的压力,加上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品牌 等要求不高,使得各国工业企业没有改进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的迫切要 求,致使东盟各国工业产品质量低劣,企业效率低下,再次,实行这种 经济发展战略,投资主要靠国内自我积累,而当时东盟各国的国民收入 水平普遍都比较低,储蓄额较少,因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也就有限 ,这就使东盟国家的工业生产规模难以迅速扩大。此外,东盟国家发展 的内向型消费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这得 耗费大笔外汇,仅靠出口传统的农矿产品赚取外汇难以长期支撑。显然 ,继续实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不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 东盟各国审时度势,纷纷转而实行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把经 济活动的重心从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转变为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集中 力量扩大出口,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从外部环境看,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上,市场容量急剧扩大,各国的市场开放度增强,世界贸易高速发展, 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跨国公司在迅速崛起之 后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实施全球性的经营方针,使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这样,使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能够在一个比较 好的国际环境下实施。 二、东盟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东盟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围绕自身比较优势, 进行外向型经济的产 业结构配置。东盟国家利用自身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优势,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结构的变动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扩大出 口。以泰国为例,泰国传统上是一个稻米生产和出口国,国内原来几乎 不种植木薯和玉米。但到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欧市场 对饲料的需求急剧扩大,这大大刺激了泰国饲料业的发展,使得用作饲 料的木薯和玉米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泰国的拳头出口创汇农产品。 此外,马来西亚的油棕和可可,印尼的木薯、咖啡、油棕,菲律宾的甘 蔗等农作物都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大面积种植并大量出口的。与此 同时,60、7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 中国家让出了一部分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业制成品市场,特别是劳动密 集型工业制成品市场。于是,东盟国家抓住机遇,在过去为进口替代而 建立的消费品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