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十二)农民就业问题是长期积压在农村的一个大难题。过去在人 民公社时期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改革后实行家庭经营,农村劳动力随 即出现四分之一剩余量,而到本世纪末,剩余量会增大到2亿左右。 如 果转移就业解决得好,丰富的劳动力就变成资源优势,反之,会变成国 家发展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以下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改革开放早 走一步的沿海地区,农民在社区支持下,就地兴办乡镇企业,解决了近 一亿人劳动就业问题,提高了购买力,促成沿海地区走向繁荣和发展。 而中西部某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滞后,落后与贫困面貌,至今未见改 观,与先进地区相比,出现巨大反差。 (十三)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由于缺乏城市依托 ,布局分散,不免陆续出现:同构化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等消极现象。今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同步发展。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和工业区迁移,乃是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 均衡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必然出现的社会结构变化。只能适应这种变化 ,引导它向优化城乡结构的目标发展,而不可能加以阻止。 (十四)可以预计,下一个世纪,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 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国际资本进入量和经济总量增长最大的国 家将是中国。如果这个估计不错的话,我们为了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就 应当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优 势是劳动力,而最大的制约因素可能是农民就业不足所引起的市场需求 不足。几亿人口的购买力上不去,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市场的 扩张。而国内市场不只是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主要销地,并且是吸引国际 资本和技术进入的主要依赖。因此,需要适时形成新的就业结构,创造 新的消费需求,拓宽广大的国内市场,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巩固基 (十五)在农村就地安排就业还有一定潜力,应当加大开发农村资 源的投入,在多种经营方面多下功夫,多搞一些劳动密集、科技含量大 的产业,尽最大可能多吸收农民就业。根据预测,农村就业容量可达到 占总人口30─40%。从长期看,更大的国民就业潜力,在于全国性产业 结构重组和提高城市比重,扩充经济总量。 截至今天,城市人口只占国民总人口的26.7%。大量的制造业聚集 在大中城市和农村这两头,而第三产业缺乏相应的载体。不只是中小城 市发展滞后,能带动全局、沟通国际、以贸易金融服务为主功能的现代 化大都市,也未发育成型。为适应发展需要,应该大幅度提高城市比重 ,在下世纪前期增加到占总人口60%左右,大、中、小城市相互配套, 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其中扶持几个大城市成为国际中转中心,其余城 市有的以制造业为主,有的以第三产业为主,数量增加,功能齐全,以 利于利用现代信息交往工具,使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增 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使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梯度转移,推动后 进地区发展。这是一个大动作、大工程,不是朝呼夕至之事。唯其如此 ,才需要及早部署,把发育与规范劳动市场,规划与指导城市建设,列 入政府的宏观战略。放松这方面的努力,单纯着眼于限制人口流动,会 召来更大困难和风险。 (十六)现在我们已经看出:沿海沿江以厦门、广州、上海、京津 、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城市群落式 发展模式。这可以作为国家拟订城市发展规划的参照系统。我们还高兴 地看到,各地方先后涌现一批“农民造城镇”的新事迹。由于中小工业 先机在乡村取得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产生了向城市聚集的要求,因而出 现小城市的带状发展。这是我国农民自觉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又一项 创造。政府应该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 (十七)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就业,应选择更适宜的模式,善于利用 来自各方的支持,先发展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既改善投资环境,又 可创造就业机会。在沿边沿线地区,发展集市贸易,鼓励个体、私营企 业进入市场,以贸促农、以贸促工。某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可试办 异地建厂就业。还应十分重视就业培训工作,通过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去开拓就业机会。 八 (十八)要稳定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这件事情必须在转轨 时期,摆在重要位置上来。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很多条件, 其中有两个条件是不可少的,一个是市场体系,一个是产权法制。我国 历史上是缺乏财产法制传统的。古代宗法社会,不会有现代人所理解的 那种意义上的所有权。正如马克思形容过的,那还是“权力统治着财产 ”、“捉弄财产”的时代。就是进入近代,也始终没有制订出一部适合 国情的民法,据以界定并保护公私财产权益。从“我的是我的,你的也 是我的”,转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样的法权观念,乃是 商品经济向高度发展的产物。至于彻底消灭私有财产观念,还须以生产 力更充分的发展为前提。解放初,土改结束,曾在政协共同纲领中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