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过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技术 基础,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综合国力也大为增 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但是,从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奠定在资金高投入基础上的,基本上走的是一条 资金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从整个社会总资金的运动看, 虽然社会总资金运动量有了很大增加,但资金陷紧〔1 〕的堆积速度却 大大超过社会总资金的增长速度,而资金流量的扩大主要靠资金增量的 增加而不是陷紧资金的活化;由于陷紧资金绝大部分处于低效、无效运 转和呆滞状态,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逐步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边际 贡献日益衰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靠资金增量(包括引进外 资)去推动,形成典型的增量资金投入型增长态势。据统计,从1978年 到1993年,1元投资产出的国民收入从4.44元下降为1.97元, 全民工业企 业税后资金利润率从1978年的16%下降为3%左右, 由于经济效率下降 造成的国民收入产出损失达7834亿元,1985以来,年平均影响物价上涨 4─5%左右。〔2〕另据四川省统计,该省在1985──1994年10年间, 资金投入比率大幅下降,其中:银行贷款投入产出下降了46.7%,固定 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下降了67.5%,表明了资金对经济成长的边际贡献 日益衰减的态势(见下表)。这样,在陷紧资金难以搞活,贡献日益衰 减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就必须大量增加投资和贷款,进而 大量增发货币或大举内外新债,必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资金陷 紧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985─1994年四川资金投入产出情况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每亿元银行贷款2.67 1.93 1.87 1.80 1.58 1.32 1.13 生产GNP(亿元) 每亿元社会固定5.26 5.29 4.77 4.56 4.88 4.54 3.93 资产生产的NGP (亿元) 年份 1992 1993 1994 每亿元银行贷款 1.04 0.97 0.85 生产GNP(亿元) 每亿元社会固定 3.08 2.32 2.12 资产生产的NGP (亿元) 资料来源:《四川金融》1995年第6期第41页。 一是企业经营资金大量陷紧。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资金被陷紧在以 下三个方面:(1)累计未弥补亏损。据统计,到1991年末, 国有企业 累计未弥补亏损达2500亿元左右,占当年GNP的12.6%。〔3〕近年来, 企业亏损更大,占比将更高。(2)三项资金占用长期居高不下。 据统 计,到1994年末,国有工业企业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货款三项资金 占用高达1.1万亿元,〔4〕基本上将其占用的1 万亿元流动资金全部陷 紧。其中:仅企业相互拖欠这一项,“三角债”总额就高达7000多亿元 左右。三是企业未使用的闲置固定资产较大,国有企业3.6 万亿元固定 资产中闲置资产就达近三分之一,这些资金和资产基本上处于低效和无 效占用,不能参加生产周转,更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整个经济增长做 出贡献。所以,企业资金一直显得十分紧张,生产开工严重不足。 二是银行信贷资金大量陷紧。在企业自有资金占比相当低的情况下 ,与企业资金陷紧相对应,银行信贷资金也被大量“陷紧”。一是逾期 、呆滞、呆帐贷款大量增加,达6000多亿元,占各家银行贷款总余额的 20%;〔5〕二是部分银行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把信贷资金用于炒 买炒卖房地产、超标准购建自用固定资产等,由于宏观紧缩,房地产难 以脱手,由此也占用了相当大一笔信贷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达500 多 亿元。据有关专家估计, 目前银行由于种种原因收不回的贷款就达12 000亿元,占目前银行贷款总额的40%。〔6〕大量的信贷资金被陷紧, 致使银行可贷放资金量日益萎缩,贷款资金供给能力日益下降。 三是外汇市场经常性占款陷紧。1994年中国实行外贸、外汇改革以 来,实行了以经常项目为基础的、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实行经常 项目下创、用汇单位的结售汇制度,成立了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为了维 护人民币的币值和对它国货币兑换率的稳定,国家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 来调控市场,仅此一项,经常占用的资金达3000亿元左右,再加上部分 企业购买外汇占用的人民币资金,估计全国平均占用达4000亿元左右。 这种体制性资金陷紧虽是必要的, 但由于此项资金占用过大, 致使 1994年国家外汇储备猛增至51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3.4%,大大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