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建构一个新范畴即 实践社会主义来涵概邓小平理论的外延及内涵。 实践社会主义的意义应有两层。其一,它的理论形态;即邓小平理 论,亦即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体,并进而包括邓小平的 全部思想理论,及邓小平的战友、学生和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理论、战 略方针、政策策略等。其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及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影响下的世界范 围内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探索、思潮及运动。 笔者曾在1993年第四期《长白学刊》中提出了《应确立一个新范畴 :邓小平理论》一文,故此文为《应确立一个新范畴:邓小平理论》的 范畴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形式,思维的一个工具,是反映和概括客观 事物的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认识,主观 思维的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实践社会主义”这个范畴 到底反映了什么?有什么必要建构并确立这样一个新的范畴呢?它的意 义何在呢? 一、从历史的发展看 “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 的;否则,它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 第66卷第213页)也就是说,概念是发展的。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 应 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进。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思想史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的,空想社会主 义的早期代表是十六世纪初的莫尔和闵采尔,以莫尔为首的早期空想社 会主义流派,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对立,目睹了城乡劳动群 众遭受的苦难,同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不满和愤怒 情绪。而以闵采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用自己的学说和纲领直 接代表了现代无产阶级先驱的利益和要求,主张用革命暴力实现无产阶 级的愿望。这些先驱们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发展者们的思想, 由于时代局限,不能不是一种幻想。但是,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更 为科学的理论,因而,他们的思想便是极其宝贵的,也是极为进步的。 他们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 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产业革命的胜利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成熟和它固有的矛盾的扩展与深化,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水 平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多方探索和深层开掘,科学技术成 果和各种文化成果的大量积累,以及这种积累对人的眼界、思路的进一 步拓展,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加强等等。”(《马克思主义原 理》第二版第4—5页,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本),生活于其中的马克思 、恩格斯极其强烈地直接感受到科学地解决时代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他们致力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划时代的科学研究硕果 ,“为人类服务”;由于他们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和人类思想所建 树的一切,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重新加以探讨,批判继承,融会贯 通,发扬光大;更由于他们的个人天赋及置千难万险于度外,义无反顾 地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攀登、奋进。终于,举起了时代的旗帜,创立了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而这种辩 证的,科学的否定内在地规定着继承:既弃又扬! 然而,时代要前进,社会主义实践在前进,社会主义理论便不能不 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表现为宣传、建构 、丰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教育无产阶级使 之由“自在”走向“自为”。直到列宁、毛泽东,才把社会主义由科学 变为现实。 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却又由于种种原因而陷入教条。 按照马、恩的设想,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将在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或基本同时取得成功。然而,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 节爆发并取得了成功。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孤 岛。于是,所有的有产者及其代表的那种势力,便倾全力欲使之沉沦而 后快。社会主义的党和国家,为了在这种围攻中生存下来,便不得不实 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军事共产主义。苏联正是这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 国家在产生之前,在革命斗争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必须实行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建国之后,面临着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对着国内 不甘心灭亡的反动阶级的反抗,面对着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颠覆,又必 须强化、巩固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还由于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 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这些国家的封建专制主义未经资本主义的 无情扫荡。所以,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便天经地义,顺理成 章,名正言顺地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但确立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 步巩固了。 应该说,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前后这一时期,是必须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