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2)03-0086-05 一、隐喻与城市 自从出现城市开始,人们对于城市的反思一直众说纷纭。有些人把城市赞颂为文明的绿洲,闪亮在理智黑暗和僵化习俗的沙漠里。①其他一些人则谴责城市,认为城市导致了动荡、疏离、淫乱和犯罪。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城市一直是这些东西,而且还是其他很多东西。比如,它一直是商业、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变化与自由的核心,建筑、设计和其他艺术的赞助人;同时,城市也一直播种虚幻的希望,一直大量生产污秽和绝望,使得各种新型的、更加强大有力的社会控制与暴力形式成为可能。通过将人口聚集起来,它为文化和艺术生产提供了动力,教唆自我意识和社会阶层冲突,而且,在现代,导致了“大众人”和大众文化的出现。 我们用以刻画城市特征的语言反映了同样的矛盾心理,而且,各种隐喻都已经令人信服地表达了它的多样面孔。城市可能是一个文化绿洲、贸易中心、政府的要塞、文明的源泉;没有单一的都市生活隐喻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画面,相反,每个隐喻都反映了复杂现象的一个侧面。有些学者对于城市的前景比较乐观,表达了城市设计的各种理想。其中,“园林城市”就传达了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在人化的自然中,控制采取了温和、仁慈的方式,从而增进人民的福祉,使人们生活在伊甸园一样的城市环境中。③芬兰设计师们所钟爱的“森林城市”更加尊重地顺从自然的律令,他们不是将城市的发展归功于控制自然,而是归功于展望了一种和谐的合作——在这种合作里,森林是人类栖居的温和环境。④“机器城市”则反映了征服自然的技术目标,通过维克托·雨果所说的“直角的阴沉悲哀”——测量格网、街道方格网和住房地带,将“理性的”人类印记铭刻在景观之上。⑤“柏油铺地的野兽世界”这个关于大城市的隐喻,则传达了那种邪恶的城市社会模式——它暴露着掠夺成性的团伙、无端的暴力,以及对弱小群体的腐败剥削。⑥对这一点而言,卡尔维诺所说的“看不见的城市”或许为想像和幻想提供了一副解毒剂。⑦ 所有这些隐喻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传达了城市生活的某些方面,传达了城市所提供的多重状况和体验。每个隐喻既抓住了城市的一些特性,又创造了对于城市的更加深入的理解。⑧然而,做出这样的论断并没有解决问题,而只不过重新提出了问题:隐喻是什么?隐喻如何发挥作用?即使我们经常讨论隐喻、运用隐喻,我们对它依然捉摸不定。或许,在探讨了第二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探讨第一个问题——通过探讨隐喻在特殊情况下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就有希望把握隐喻思维的特性。因此,我们这里的城市美学研究就有两个目标,一是探讨城市生活的的维度——它由“荒野”这个独特的隐喻所暗示,旨在发现“荒野城市”所能提供的、关于城市生活的独特观念;二是利用这个探索去揭示隐喻的一些意义和功能——更确切地说,就是隐喻体验的意义和功能。 二、作为城市隐喻的荒野 “荒野”一词的意义有着悠久而多变的历史。它的含义发生过重大变化:在18世纪早期的西方世界,荒野从充满着不详预兆的黑暗与危险的地方,转化为充满着奇遇、发现、甚至愉快和敬畏的地方。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荒野”已经获得了更加积极的含义,成为被保护、被保留的地方,成为价值的源泉、人类与自然世界联系的源泉。⑨但是,当我们把荒野这个隐喻运用到城市体验时,这个词语却又回到了它早期那令人生畏的意义——无人居住、渺无人烟的领域。 荒野以令人惊奇的方式迥异于那些关于园林和森林的隐喻。园林和森林的隐喻一般传达着文化、传达着与自然的和谐;与这些隐喻不同,荒野则传达着黑暗。荒野并不赞美城市或将城市浪漫化,相反,荒野使城市成为不详之地,激发令人忧虑的感受。这个隐喻的这种效果,实际上正存在于它的晦涩难懂和自相矛盾之中:用相反的方式发挥作用,它通过它的黑暗照亮了城市。把城市当作荒野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一些我们无法通过其它方式获得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这个隐喻是有用的;它还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东西—在这种意义上,它或许更加有用。我发现荒野用一种出人意外的方式具有这两种价值。 把城市设想为荒野,将会把我们引向各种异乎寻常的方向。我们有时会把城市想得吓人而充满敌意,认为它并不是一个保留和推动人类价值的地方。当我们不熟悉城市的时候,它的陌生感会显得令人迷惑、充满威胁。然而,这些特征更加容易识别,甚至是可以接受的。当城市的特征被视为荒野的特征时,其中的一些特征可能是温和的。例如,人们在城市或荒野的密集之中沉浸太久了,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短暂放松:可以从摩天大楼的瞭望台或宽广的大街上来瞭望全景,或者从山顶、悬崖、高树上来远观全景;城市面包店或餐馆的芳香,能够使人想到荒野中不同植被或地面的芬芳,诸如草地、松针或湿润的土壤。在炽热的阳光下,荒野中腐叶的气味或沼泽的臭气,类似于城市人行道边等着收集的垃圾桶的味道或各种车辆的尾气。沿着建筑和大街移动所体验到的知觉性质,也有点像行走在浓密的丛林和灌木丛中:拥挤交通的嗡嗡声,让人想起天气巨变时匆匆穿过丛林的风声;拼力挤过拥挤的人群,所体验到的感受则像穿过浓密植物。持续的警惕性也影响我们在城市和荒野中穿行:在城市中,来自汽车、抢劫犯的危险,相似于来自丛林中、栖息在荒野里那些致命动物的持续威胁,无论是真的还是想象的。以上对比表明: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荒野,那种拘谨的感觉都是体验中的生动组成部分;而在熟悉之后,荒野城市就能转变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公园或丛林地带。这些情形的最后部分,在部落战争和打群架的城市危险之间发现了共同基础。简言之,作为一个隐喻,荒野保留着它的黑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