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1)05-0093-06 21世纪是触觉的时代,各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设施,如手机、电脑、自动柜员机、家用电器等,以及娱乐(游戏)、教育的媒介载体等等纷纷开始了“触觉革命”。移动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三网融合,催生了以触觉传感为特征的“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这意味着人类的感知模式正在发生着继“视觉转向”之后的“触觉转向”,这一转向对人类生存模式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触觉传感技术的研究集中在技术开发,关注技术原理、实现方案、界面设计等技术层面的开发和研究,而以美学的视角回顾触觉传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反思不同历史时期媒介技术条件下触觉传感的方式对人类感知模式和感知尺度、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的影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深度理解触觉传感技术的本质,把握触觉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触觉:作为建构世界的“第一感觉”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感觉感受器在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刺激下,引起的冷热、润燥、软硬、压(力)觉、痛觉、振动觉等感觉。皮肤作为生命主体与外在世界交接的界面所产生的感觉,是“最古老的感觉”[1]7,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皮肤的感觉是全部的躯体感觉”[2],亚里士多德将之定义为“触觉”并指出,“如果没有触觉,其他感觉就不可能存在”[3]。“没有了触觉,人将生活在一个模糊的、麻木的世界里”[1]71,现代生物学证实,皮肤与人脑是由同一组织产生出来的,触觉的形成先于视觉、听觉和高级大脑中枢神经发挥作用之前。触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 触觉作为人类的“第一感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人类建构世界的起点。 对于个体而言,触觉是建构生命主体与生存世界关系的重要手段。婴儿从母体中分离,无意识地挥动着的小手小脚,一方面表征着他/她在母腹中的触觉经验被剥夺的惶恐,另一方面表征着他/她本能地利用触觉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人生命最初的几周,视觉朦胧得甚至看不清母亲的脸,但触觉对母亲的肌肤出奇地灵敏。伴随着生命的成长,物质世界的种种性态:软与硬、冷与热、粗糙与细腻等等,都需要从触觉获得的认知。虽然研究表明视觉是80%的信息来源,但是“在认知作用方面,触觉与视觉的关联要甚于其他的任何感官,它能提供有关对象的信息。”[4]甚至“人的视觉偏差也直接依赖于触觉信息的修正”[5]。皮肤可以通过温度感知时光之迁流,通过触觉记忆感知空间之方位,“没有触觉记忆,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只是在中性背景中显示出来的摇曳不定的片片斑块。”[6]因此,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个体借由触觉、在视觉等其他感官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建构起“自然世界”的概念。 当然,对于人类而言,主体不仅生存在包含时间与空间的“自然世界”中,而且也生存在以“人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中,社会同样是主体存在的寓身之所。远古时代,触觉是人类建构“社会”的重要手段。《国语·楚语下》记载的“绝地天通”的故事意味深长:“及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家为巫史,民神同坐,祸灾荐臻。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九黎所乱在于“家为巫史,民神同坐”,人人都可以擅自进行馨蒸于天、酒洒于地的巫仪,以香气与酒水作为媒介接触神祇,祈福于神祗,导致天下混乱,祸灾荐臻。为此,颛顼将“通天地”的大权收归于己,命南正重与火正黎各司神、民,使九黎之民“绝地天通”。这是统治者通过触觉的集权和霸权,整饬社会秩序的范例。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传统,处处遗留着利用触觉进行教化的痕迹。以“教”字为例,“”呈现出以手执棒打“子”之头,使之建立人伦认知的生动场景;从“家”到“国”,基于血缘的东方文明,就这样在代代相续的手足—骨肉—血脉的联结中绵延无绝……放眼世界,触觉的建构作用在其他古老文明发明中同样是十分普泛而且影响深远。现代文化生活中仍可见的,例如宗教徒的“顶礼膜拜”与“五体投地”、活佛恩赐福瑞的“摸顶”、接引灵气的“开光”、圣徒的“洗礼”等等,都是触觉作用于心灵的例证。古老的触觉文化积淀成种种基于触觉的现代交往礼仪,如国际间首脑人物的握手、拥抱、亲吻、贴面、拍背等方式,都隐含着交往的深度与诚意,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这样唱道:“一个拥抱一个世界,你的世界是我们的拥抱”。“拥抱”是一个有力的、温暖的动作,传达的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热诚,建构和谐社会、大美世界的主题。 触觉还是建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人类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类不仅是物质存在、关系存在,还是精神存在。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人伦世界,还生活在精神世界。审美活动是人类独特的精神存在方式。美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美无法用语言定义,但美却可以通过触觉体验:山与水的自然之美可以通过触觉来体会;建筑的坚实与挺拔、雕塑的刚劲或柔滑、园林的“可游可居”、音乐的“金声玉振”、绘画的“质感”等等艺术美也可以通过触觉感知。即便是抽象的人格美,也可以用触觉感知。如君子之德:“仁、智、义、品节、纯洁、勇、诚实、宽容、条理”都可以通过对美玉的把握触知(《管子》),君子人格如玉之温润质坚;美的文化也可以通过触觉认知,“圆满”是视觉的无限,更是触觉的适宜,表征着中国文化所追求的美的极致。可见,触觉是审美活动的过程,也是审美经验的依据。作为人类精神存在家园的“建材”,作为触觉经验的“标本”,“语言”中充斥着触觉的经验:“铭心刻骨”的印象、“体无完肤”的“切肤之痛”、“一触即发”的紧张、“毫发无损”的释然……这些存留在语言中的触觉传达,是触觉建构的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写照。总之,触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不仅是生存创造的原点,还是建构世界的始基、审美实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