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1)06-0092-10 一、大自然中的蝴蝶自然形态 蝴蝶,古名蛱蜨。《说文》段注:“蛱婕,叠韵为名。今俗云蝴蝶,见《庄子》。”“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须为胡也。”[1]在梁祝故事中,一对情人死后却变成蝴蝶,这与江浙一带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古今注》云:“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江东呼为挞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其有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班,名为凤子,一名凤车,一名鬼车,生江南柑橘园中。”由此可见梁祝中蝴蝶的结局与江南一带的自然生态是一致的。 据研究,地球上形形色色的蝴蝶,已发现有14000多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蝴蝶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共记载中国蝶类12科、32亚科、67族、375属和1317种[2],比整个欧洲所产的蝶类还多一倍多。蝴蝶雌雄异体,雄性多形色美丽,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娇艳的凤蝶,华丽的蛱蝶,轻盈的粉蝶。蝴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蝴蝶翅上美丽的色彩其实都是来自它们的鳞片。有些种类的雄蝶,在翅的某些特定区域还分布有香鳞。香鳞是一种基部与香腺相连的特化鳞片,顶端常有细毛,能散发出气味,用以引诱雌蝶前来交配。[3]我国云南大理城西的蝴蝶泉,每年农历4月,各种彩蝶成群在树枝上缀成长链,五颜六色,形成迷心乱眼的奇观。我国台湾省高雄县一处山谷,发现拥有20万只紫斑蝶的聚集地——蝴蝶谷,当万蝶齐飞时景象壮观,在世界上只有两处如此“越冬型蝴蝶生态谷”(另一处是北美洲的大华斑蝶谷)。该处位于台湾省南部的高雄县,在一处相当隐秘山谷,温度保持相当稳定温和,因此能吸引蝴蝶聚集。其中,宽尾凤蝶、大紫蛱蝶、珠光蝴蝶是台湾“蝴蝶王国”的珍稀品种。 艺术家和民间艺人通过对蝴蝶体形、色彩和图案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或具象写实或抽象装饰,将艺术形象与生活观念通过形式美的原则结合起来,以艺术象征的手法设计和创造出吉祥美满、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来。 蝴蝶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其特点是与她的自然特征分不开的,这便是其羽化、迁徙、成双结对、自在悠闲、恋花、色彩瑰丽、柔弱的特征,这种种生命特征和活动形式,给人类从肉体到心灵以无限的想象,也使人类的生命对象化到蝴蝶这种生命体上,在不如意的尘世渴望重返自然。 二、民俗文化视野中的蝶化与化蝶 古希腊人认为,从蛹钻出来的蝴蝶,代表人的灵魂离开了躯体,这是表示经过痛苦和艰难,得到了升华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现在所见的普绪赫形象,往往是身上带着蝴蝶的翅膀。在基督教文化里,蝴蝶也常常是人的灵魂复活的象征。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蝴蝶是美好的,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而且蝴蝶又是具有梦幻一般色彩的东西,用这样一种文化象征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体现一种朦胧和飘忽不定的感觉,是再恰当不过了。蝴蝶被希腊人作为灵魂及其化身心智的象征。在基督教寓言中,特别是劝世静物画中,毛虫、蛹和蝴蝶象征生命、死亡和复活。[4](P24) 在我国的宗教里这种化蝶现象常见于道教,传说中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苏轼《前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道士被称作“羽士”,道士称人故去为“羽化”,《水浒后传》:“过了几年,老母亡过,罗真人亦遂羽化。” 据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八》[5](P172~173)记载:“太常寺有仙蝶,褐衣色,一稍大,一稍小。有一翅微缺,人以‘老道’称之。偶见飞来,或出手祝之曰:‘老道,我辈欲得见颜色,请少住。’蝶即飞落手中。若人有戏之之意,祝之不住也。德文庄公官太宗伯兼管太常甚久,蝶常往来于院中。文庄殁后,蝶忽来殡前旋绕,意若来吊,依依不置,良久乃去。盖文庄生平公正,足以感之。然亦见蝶之通灵也。” 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6](P1~3)也记载了太常寺仙蝶的故事:“太常寺有仙蝶大于杯,色微黄而绯脉绀缕。或云明代物,或云元时已有之,均无可考。春夏秋三时,翩跹飞舞于苍松古栢间,香径花房非所恋也。人以老道呼之,则冉冉而下……滇南总督明公讳德,为太常笔帖式时,仙蝶有三,皆白色,大于钱,挥之以扇,呼老道,辄翔而集。偶思捕之,动念,即飞去,他人呼之不下也。相传为明季殉难者所化……公抚甘肃,于燕寝净香之会,忽见白蝶飞舞于前,挥之不去,疑即太常寺之蝶,而路隔数千里,未必能至。因试呼老道,即下集几案,始惊为神。后督于滇,亦时见之。卒后,家人扶柩北旋,蝶恒于灵舆旁翩飜环绕,夜则宿棺上。夫滇南去京师万里,甘肃亦四千余里,蝶果有灵,何德于明公,而生死相依也。《尔雅》不释蝶名,六朝文士无蝶赋,独宋时谢无逸咏蝶诗至三百首,人以无逸为蝶之和已。今仙蝶又明公一生知己矣……闻粤东罗浮之蝶两翅大于车轮,人亦呼仙蝶,未知灵异亦若是否耶?” 干宝在《搜神记》序论性质的“五气变化”篇中说到世界万物之间各种变化不可胜数:“千岁之雉,入海为蜃;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千岁龟鼋,能与人语;千岁之狐,起为美女。”这是数之至;“春分之日,鹰变为鸠;秋分之日,鸠变为鹰。”这是时之化。但当时的人们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某些问题,因而产生了因“气易”而由“无知”化为“有知”的想象。 中国人虽然对探索自然的奥秘缺少西方人的热情,但在文化上对蝴蝶这一昆虫的形变却也是异曲同工。如:“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7]即认为蛴螬的幼虫是蝴蝶的前身。苗族的《古歌·妹榜妹留》里说,蝴蝶是从被砍倒的神树——枫木树心里产生出来的,与水泡游方(恋爱)生下十二个蛋,其中的一个孵化出苗族的始祖——姜央(耶)。[8](P117)其他有记载的化蝶传说还有《罗浮旧志》所载神仙衣物化为蝴蝶。“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古木丛生,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遗衣所化。”《旌异记》[9]载肉化为蝴蝶:“童贯将败之一年,庖人方治膳,忽鼎釜碟碟有声。顷之,所烹肉悉化为蝴蝶。殆且万数,飞舞自如,直至堂中。贯心怪之,命童仆执扑,皆莫能得。俄两犬着妇人衣,持梃人立而语:此易扑耳。各挥梃纵击,蝶纷纷坠。”《搜神记》载麦子化为蝴蝶。不但麦子可以化为蝴蝶,“麦之为蝴蝶也,羽翼生焉,心智生焉,此自无知化为有知,而气易也。”[10]麦化为蝴蝶,显然是麦因病虫害而生出了螟蛾的缘故。“桔蠹”也可以化:“黑蛱蝶大如扇,桔蠹所化。北人云玄武蝉。”百合花也可以化蝶:“工部员外郎张周村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蝴蝶。”唐代冯翊子子休所撰《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数》[11](P63)记载的剪纸化蝶:“咸通初,有进士张绰者,下第后多游江淮间,颇有道术……不喜装饰,多历旗亭而好酒杯也。或人召饮,若遂合意,则索纸剪蛱蜨二三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如此累刻。以指收之,俄皆在手。见者求之,即以他事为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