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6-0062-08 1961年,戈特曼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整合分析能力系统地阐释了美国东北部海岸出现的大都市带现象,他在美国20世纪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了《大都市带: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产生了巨大反响。 戈特曼的阐释虽然以美国东北部海岸为基础,但其中许多经典论述和对人类文明形式的思考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人口增长,生存空间的压缩和扩展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推动大都市带的发展,尽管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也屡遭悲观者诘责,但大都市带的组织和发展模式确实在世界许多地区存在着,并且代表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虽然有学者批评此项研究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描述,并非如戈特曼本人在书中所标榜的深层分析,并且缺乏足够的对区域扩张的批判意识,但是书中有关区域通勤流动性,信息服务经济以及美国东北海岸特殊区位优势和大都市带结构的观点都是具有前瞻性和面向未来的,也正因为此,戈特曼才将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模式当作其他大都市带地区的榜样来“推广”。 另一方面,戈特曼有关大都市带的理论也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的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大都市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并且芒福德也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但是“版权持有者”却是戈特曼,在该区域外的很多划定在他地区分布图上的市政机构和县都试图得到戈特曼的认可正式称为该区域的一部分,在美国其他地区,那些戈特曼已经认为是胚胎性的大都市带集群也在争取获得他的认可,相似地,戈特曼的研究和观点也在美国之外的地区受到追捧,这些地区并不仅仅是让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包括进他出版于1976年的全球大都市带体系中,也是为了澄清这些快速发展区域独特的性质,同时也为他们的规划政策提出建议。①事实上,这些全球主要大都市带已经成为各国家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 下面以戈特曼1961年《大都市带: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中有关大都市带理论的经典研究为基础,阐释戈特曼有关大都市带理论的主要观点,希望从这一研究中找出有助于国内城市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 一、大都市带理论诞生地的基本概况 1.沿东北海岸主轴展开的多中心和星云式地带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研究所涉及的是“一片从南部新罕布什尔州到北部弗吉尼亚州的几乎连续的城市和郊区地带,东临大西洋海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脚下”②,即便该区域经济的现有基础是面向世界的,但是当地的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仍然对区域的发展有影响。③大都市带内的地形比较多样化,这也促成了该区域所处位置的价值以及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形成起界限的基本因素之一,大都市带总体上是一片位于大西洋和内陆高山之间的密集地带,由沿海平原和高地构成,当中由瀑布线(Fall Line)以及美国1号公路隔开,从17世纪开始,这条美国东北海岸的主轴吸引了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和郊区活动,大都市带地区自然禀赋并不丰富,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特别的气候优势,没有丰富的矿藏。在这些方面,该区域都没有中西部,德克萨斯或加州的资源潜力,该区域最基本和持久的资产之一就是其区位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面向欧洲并且出于适中的纬度位置。④戈特曼将大都市带的结构描述为“多中心”和“星云式”,这个区域是由一条主轴相连接的多个主要中心构成,如波士顿,纽黑文,纽约,特伦顿,费城,威尔明顿,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多中心之间的竞争与互补极大推动了大都市带以及内陆的发展,如19世纪初几个出于领先地位的港口城市中心开始建造运河沿密西西比河将货物运往内陆的平原地带,纽约和费城是西进运河竞赛中的两个主要竞争者,纽约以伊利运河获胜从而巩固了其东北海岸商业领导者的地位,纽约也是大都市带主轴区域地带城市中最大的中心城市系统,当然,其他的城市也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华盛顿是联邦政府的所在地,费城是重大产业和金融的复合体,波士顿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阵地,而且是产业和金融中心,然而,大都市带最显著的发展并不是这些中心城市的单极化发展,而是主轴通道两旁位于城市之间的扩张发展,这一星云式结构是指大型结构化的中心城市分布于各种郊区地带,小城市和绿地之中。⑤西方对这种城市和区域组织形式有所研究和关注的除了戈特曼外还有沃斯,他认为美国主要的大都市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些系列的“城市地带(urban realms)”,这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功能,沃斯和戈特曼强调了都市规模和形式的不同维度,都认为城市的扩张并没有粉碎区域而是产生了新的连接形式。⑥ 对城市甚至区域扩张发展的形式有许多反对的声音。芒福德对于戈特曼所阐释的大都市带现象持悲观甚至厌恶的态度,作为有机规划大师和城市文化的倡导者,他欣赏的是适度规模并且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形式,他认为:“新出现的城市体,煤团块(coal-agglomeration),被帕特里克·格迪斯叫做集合城市(conurbation,这字又被译为‘组合城市’或‘城市群区域’),是既不孤立地在农村地区,也不依附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铺开在几十平方英里甚至几百平方英里土地上,密度比较均匀。在这个城市聚集体内,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心:没有社会文化等公共机构能把它的成员团结到一个活跃的城市生活中来,没有一个政治组织能统一它的共同活动,只遗留下一些老的公共机构的社会废墟,支节,片断,正象洪水过后零乱地散在一条大河边的黑糊糊的废物:这是社会生活中的荒无人烟之地。这些新的城市大部分不能产生艺术,科学或文化:它们首先是甚至不能从历史较久的中心那儿输入这些。每当当地创造出一些盈余,立刻会被别的什么地方吸干。”⑦ 而作为地理学家的戈特曼恰恰认为大都市带区域内人口和资源的流动和重新分布可以建立“人类生活空间组织形式的新秩序”,“总体来讲,人们长期以来都是从道德角度来讨论和谴责城市发展。我们需要这种观点,但整个历史已经证明这种谴责并不公正。在较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造成各种资源短缺,大多数人必然会遭遇短缺的困境。为了减轻这种困难,使密集分布的人口更有承受力更加幸福,必须找到更好的分布方式,建立一个恰当的分布体系,并建立和接受一些规则。城市密集,贫民窟和拥挤可以视作文明进程中的痛苦。同样大都市带的前景也并不那么黑暗,并不像悲观者和抗议者描绘地那样。确实,这里许多宜人的乡村景观已为丑陋的产业集群或居民区所取代;大都市带许多地区的空气不再清新,无论白天黑夜人们一直被噪音侵扰,水质也不像人们期望地那样纯净,交通有时变成梦魇。这些问题确实反映了城市突破其狭窄界限扩展到开放乡村环境的变革。但在某种程度上,郊区扩张可以减轻人口密集的压力”⑧。由此可见,戈特曼对于城市群发展的态度是乐观的,他的着眼点在于城市过度密集后居民所承受的资源短缺压力。戈特曼认为,城市发展之初的模式是城市聚集效应的结果,而当密集程度进一步增加时,这种发展模式有损于区域的后续发展。 东北海岸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尽管有其自身的问题,但它已经确实存在并且还将不断发展下去。原有的城市机能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进行扩散确实有时不利于城市个体的发展,但即便是对城市扩张持否定态度的芒福德也曾说:“除非郊区里包含着一个原有的小镇中心,大多数郊区是单一阶层的社会,只是有一小批商人和服务人员,这些人也是郊区所不可缺少的,他们常常注定以大都市市中心区作为他们的宿舍。分开实际上意味着强迫交往,或者至少是共同居住在一起,因为,如果有任何选择余地的话,他们就不会呆在这个社区里了。因此,郊区居民剩下的大的自由只是交通上的自由。就艺术,智力,精神方面来说,郊区仍然依靠大城市:戏院,剧场,交响乐队,美术馆,大学,博物馆等已不再是日常环境的一部分。”⑨“现代城市的解体与危机,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⑩,城市文化精神在经历了城市容器的聚集和碰撞之后,趋向于物质化和单项化,而在这种区域性的城市发展模式趋势下,城市文化精神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动力已经不仅限于单个城市,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区域性的竞争和协作,区域性的规划更需要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生活空间密度的降低更需要共同的文化生活来整合区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