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2)02-0021-10 修订日期:2012-03-01。 20世纪70年代,三边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研究课题。①冷战时期,中美苏战略三角是最重要的三边关系。②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增长,中美欧三边关系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③另外,中美日、中美印等三边关系也是热门的研究对象。④尽管国际关系研究中有不少可供研究的三边关系,但是主流三边关系理论主要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国家利益对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影响,忽视国家的认同、认知等观念和心理因素对国家权力、利益和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影响。 一、主流三边关系研究及其不足 在权力分配和博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边关系模型是分析国际关系中三边合作与冲突的常用路径,前者强调国家间权力分配对国家间互动的影响,后者强调国家利益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笔者在此简要介绍这两种三边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的不足之处。 希欧多尔·卡普罗(Theodore Caplow)依据三方权力分配的状况来分析三边互动关系。⑤卡普罗秉承现实主义的假定,认为政治行为体(个人、群体或国家)在实力上是有区别的,且强者不仅可以而且试图去控制弱者。根据这一逻辑,当三边关系中的三方权力分配已知时,我们可以预测三方之间的联盟情况。卡普罗分析了8种三边权力结构及其互动逻辑(见表1),并发现三边互动趋于形成两方联合对抗第三方的局势,而且互动结果经常是弱者联合对抗强者。从表1可以看出,三方互动会产生不同的权力分配情况,即,权力分配有时是均衡的,有时是不均衡的。有的学者认为均势有助于国家间和平共处,有的学者则推崇霸权稳定,即,国家间权力不均衡分配会导致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⑥均势和霸权稳定论都可以解释国家间战争与和平问题,两者虽争论不休,难分上下,但是不可否认,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可以解释国家间的互动关系。
洛厄尔·迪特默(Lowell Dittmer)则运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四种三边战略互动模式(如图1):三方共处、浪漫三角、稳定婚姻和单位否决,并特别强调国家利益在三边互动中的影响作用。⑦迪特默认为,三方共处是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的最理想模式,但如果要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浪漫三角中的“枢纽”角色(即枢纽分别与其他两个行为体保持友好关系,而其他两个行为体之间保持对立关系)是最好的选择。⑧后来,中国台湾学者吴玉山与包宗和、中国大陆学者陈志敏先后对上述四种模式进行细化和延伸。吴玉山给四种模式中的行为体赋予角色地位,研究角色的提升问题。他认为角色的优越顺序分别是枢纽、朋友、伙伴、侧翼、敌人和孤雏。处于不利地位的行为者必然会有提升角色的动机,⑨方式是增加友好关系的数量,或增加另外两方的敌对。⑩包宗和则在迪特默与吴玉山的研究基础上,对三边模型中行为体获益进行了量化研究,找出了三个行为体在不同三边模型中的“自我效益”(self-utility),提升“自我效益”的指向及其所牵动的三边关系转变。(11)经过量化,包宗和认为,战略三边关系中角色效益大小是:枢纽>朋友、伙伴>侧翼、敌人>孤雏;作为理性行为体,三边中的三个行为体都会试图提升自己的角色,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此一来,行为体在角色提升的同时也改变了三边互动模式。比如,当稳定婚姻中的“孤雏”改善了自己与另一个行为体的关系后,角色便提升为“侧翼”,后者成为“枢纽”,而三边互动模式也随之转变成浪漫三角。包宗和所阐述的战略三边角色与类型转化规律可参见图2,由图可见,行为体努力成为浪漫三角中的枢纽才会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这一结论是从单个行为体获益最大化得出来的(个体战略三边理论);如果从三个行为体的整体获利来看(整体战略三边理论),三方共处模式是最好的选择。最近,包宗和对战略三边的四种互动模式的整体获利以及整体获利在三方间的分配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三方共处模式是最稳定的三边模式,发生冲突的几率最小,而且可以保证国家利益的延续性与持久性。(12)尽管“枢纽”地位可以实现单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浪漫三角的稳定性不够好,难以保证持续获益。根据包宗和的研究,四种三边模式的稳定性顺序是:三方共处>浪漫三角>稳定婚姻>单位否决。与包宗和通过区分个体获利和整体获利来重新检视战略三边互动模式不同,陈志敏通过区分零和博弈的竞争性三边关系与共和博弈的合作性三边关系,对三边模式进行了进一步量化分析发现,如果关注三边博弈中合作的收益,那么三方共处是最理想的模式。(13)
图1 迪特默的三边互动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迪特默对三边互动模式的描述整理而成)
图2 战略三边角色与模式转化规律 (资料来源:包宗和:“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和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346页。) 上述有关三边关系互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国家间合作与冲突,以及国家如何在三边互动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模型至少存在以下三点不足:第一,只强调国家的权力和利益这些物质因素在三边互动中的作用,忽视国家的认同、认知等观念和心理因素对国家权力、利益和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影响。同时,在博弈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边模型主要强调国家是理性行为体,认为国家行为的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减少风险和损失,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决策压力大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家的理性是有限的。第二,现有的三边分析模型主要是侧重于分析国家如何在三边互动中谋求有利地位和获取利益最大化,较少关注三边关系互动模式本身对国家权力、利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行为体与三边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现有三边模型主要用来分析和预测宏观上的三边互动模式和趋势,可以指导国家的对外交往活动、制定外交战略、预判他国意图等,但涉及制定具体的对外政策和决策,现有研究较难给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结构平衡理论来解读三边互动模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三边模型的不足。通过结构平衡理论构建的三边互动逻辑,强调国家间认知关系分配构成的认知结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既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三边互动关系,又可以从微观层面分析国家间关系对国家对外政策和决策的影响。在详细阐述如何运用结构平衡理论来分析三边互动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结构平衡理论。 二、结构平衡理论 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朋友是敌人。”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述了三者之间关系平衡的逻辑,而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是最早对这一逻辑进行理论化阐述的学者。(14)海德的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认知一致性理论(15)(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一经问世便引发学者对认知和认知一致的大量思考和研究。(16)这一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一个人即感知者(perceiver),O指另一个人,X是态度对象(当这个态度对象是一个人的时候,海德通常用Q来表示,除此之外都用X)。P、O和X三者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即情感关系(sentiment relation)和单元关系(unit relation)。情感关系是指一个人P对某一态度对象的感受和评价,比如喜欢或不喜欢,同意或反对,接受或拒绝,而态度对象可以是另一个人O,或是一个客观实体X。(17)海德认为情感关系可被分为正向的(积极的)和负向的(消极的),同时,一个人的情感是相对稳定的。至于单元关系,海德简单地把彼此联系在一起的独立实体界定为一个认知单元,比如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的学生是一个单元,一个人与他的行为之间也形成了单元关系。(18)海德把单元的形成看作是认知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相似性、接近性、共同的命运、连续性和过去的经历等等都是影响单元形成的因素,这些思想都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影响。(19)单元关系也分正向的(存在单元关系)和负向的(不存在单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