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际战略思想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关系到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能否保持其世界领袖地位的中心舞台。在他看来,美国控制欧亚大陆的总体战略不仅要顾及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东亚与西欧,更需要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建立自己的战略支撑点。在这个辽阔的中间地带中,布热津斯基尤其关注欧亚中部高原以南的人口稀少、政治混乱但能源丰富的地区——中亚,强调不同于以往帝国的美国对之不能“进行直接的控制”,而“需要有更高超的地缘战略手段”。①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后,美国就迫不及待地进入这一欧亚大陆的战略支点。“9·11”事件后,美国又不失时机地利用阿富汗反恐战争,将军力进驻阿富汗和中亚,在把中东和中亚连成一片的战略推进上迈出决定性步伐。随着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后中亚形势的演变,为维护和拓展在中亚和南亚的战略利益,2005年美国的“大中亚计划”应运而生。② 当代中国学者同样敏锐地认识到苏联解体、中亚独立给中国西部国际环境带来的地缘影响。张晓东指出,伴随苏联解体,亚洲腹部,包括西亚、中亚、外高加索和南亚的一部分,在地缘、安全、宗教、民族、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相关性极强的一个区域板块逐渐显现,这个可称为“西域”的区域与我国新疆、西藏接壤,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大西北稳定,还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③安维华则提出了相对于属中国的“帕东”概念的“帕西”说。他将“帕西”定义为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及其以西的接邻地区,包括前苏联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如今独立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共八国。④他认为,以往对这一地区进行分区(中亚、西亚、南亚)研究的方法已不适应冷战后新形势的发展,而需要将这一结合部区域——“帕西”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综合的考察。潘志平在认同“帕西”说颇有见地的基础上,着眼于冷战后尤其是“9·11”事件前后与我国西部接壤和邻近的周边地区地缘政治文化的巨变,进一步提出了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相提并论的“中南亚”的概念。潘志平将“中南亚”大体界定在我国新疆境外附近的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包括车臣在内的高加索地区,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拥有大量穆斯林的印度西北部。⑤ 另有一些西方学者和国际观察家,也不约而同地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高加索、中亚、南亚和西亚结合部作为一个区域板块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⑥显然,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中南亚,以其贯通四方的地缘战略位置、富有潜力的能源资源和错综复杂的地缘文化,成为冷战后世界和地区各主要战略力量纵横捭阖、角逐博弈的关键舞台,这个“中南亚”已不是简单的中亚和南亚区域地理概念的相加,而是一个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范畴,其地理范围大致是以中亚五国为中心,包括邻近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阿塞拜疆等外高加索国家,在一定意义上其外围还涉及俄罗斯和中国的接壤区域。有学者提出,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降到二战结束,再经美苏两霸的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由争夺领土的传统地缘政治时代过渡到核霸权争夺的核政治时代,直到今天争夺能源的国际能源政治时代来临。⑦的确,在当今时代,能源不再仅仅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而是已成为影响各国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元素,也是制约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的棘手问题,与国际政治、外交博弈密切关联,因而国际能源政治不失为研究当下扑朔迷离国际关系的重要视角。下文笔者将从考察中南亚区域的能源资源状况、国际能源开发博弈态势、主要战略力量的能源竞争与合作等问题入手,重点探讨新世纪中南亚的国际能源政治博弈问题。 一、第二个波斯湾:全球能源地缘格局中的里海油气 (一)最后一片能源开发处女地 冷战结束后,中亚成为世界各大战略力量逐鹿的竞技场,不仅是因为中亚在全球特别是欧亚大陆至为关键的地缘位置,也是由于其西部里海周围一带富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作为最大的内陆水域,里海是世界上最早得到勘探并开发生产油气的地区之一。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到2220万吨,占当时苏联全国产量的71%,巴库也因此被称为“石油城”。⑧由此环绕里海的中亚地区因其能源资源而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二战期间,夺占中亚里海—高加索地区就是纳粹法西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因担心巴库易被攻击,加之同期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及西西伯利亚石油的大量发现,苏联政府逐渐把能源开发重点从里海和中亚转移出来,导致二战后该地区石油产量逐渐减少,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石油产量仅1170万吨。而且,苏联在后期因国力所限,也未对中亚特别是里海沿岸进行大规模的能源勘探。直到前苏联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独立后,这里的油气资源勘探工作才由于外资的介入大规模开展,并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据估算里海及其邻近地区蕴藏着2000亿桶石油和7.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与波斯湾和西伯利亚一起构成世界三大能源基地,更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⑨里海的油气资源主要储藏在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三国里海沿岸。俄罗斯、伊朗两国里海沿岸也有不少油气资源,邻近里海的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储量也相当可观,尤其是天然气资源。(见表-1)由此,里海一度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21世纪的中东”。
90年代初,全球和地区大国以及当地资源出产国掀起了一拨里海能源开发的浪潮。一些著名国际石油公司纷至沓来,在里海沿岸地区设立办事处,筹措资金,与有关国家签订油气开发合作协议,进行油气勘探和可行性研究,规划油气出口路线等等。新世纪以来,这场世界级能源竞争不仅没有衰退,反而随着“9·11”事件及其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发生,呈现出深化发展的新态势。这主要与下述几方面的因素相关。 其一,全球油气需求强劲,供求矛盾更显突出。伴随着2004-2007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全球能源消费也呈现出自1984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能源消费在2008-2009年间有所衰退,但2010年又出现强劲增长。⑩虽然从地质总量上来看,世界油气资源可保证全球长期供求的基本需要,但供需之间地区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11)从北非经海湾到前苏联构成一个“世界油气资源心脏带”,尤其是作为世界能源宝库的中东海湾,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3、世界产量的1/3和世界销售量的2/3。但着眼于能源安全和进口来源多元化,油气储量丰富、出口潜力巨大的里海地区,显然是各大国着力寻求的海湾之外的世界能源替补基地,而里海油气资源国自然也得以寻求“油气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